[發明專利]U型脈管制冷機與紅外器件的緊湊式耦合結構及制造方法無效
| 申請號: | 201310251685.2 | 申請日: | 2013-06-21 |
| 公開(公告)號: | CN103307797A | 公開(公告)日: | 2013-09-18 |
| 發明(設計)人: | 黨海政 | 申請(專利權)人: | 中國科學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 |
| 主分類號: | F25B9/14 | 分類號: | F25B9/14;B23K1/00 |
| 代理公司: | 上海新天專利代理有限公司 31213 | 代理人: | 郭英 |
| 地址: | 200083 *** | 國省代碼: | 上海;3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脈管 制冷機 紅外 器件 緊湊 耦合 結構 制造 方法 | ||
1.一種U型脈管制冷機與紅外器件的緊湊式耦合結構,由主基座(1)、壓縮機(2)、連管(3)、調相機構(4)、T型散熱支撐平臺(5)、主換熱器(6)、次換熱器(7)、蓄冷器(8)、脈沖管(9)、冷端換熱器(10)、紅外器件(11)、冷屏(12)、器件杜瓦(13)以及杜瓦窗口(14)組成,其特征在于,主基座(1)作為整個耦合結構的支撐基座,同時充當壓縮機(2)和調相機構(4)的散熱結構;壓縮機(2)采用雙活塞對置式結構;在壓縮機(2)的上表面安裝T型散熱支撐平臺(5),作為U型脈管制冷機熱端的主要散熱結構,同時對主換熱器(6)進行垂直支撐;次換熱器(7)從下部同心地插入主換熱器(6)之內;連管(3)的一端通過T型散熱支撐平臺(5)的貫通孔(18)與壓縮機(2)的出口連接,連管(3)的另一端與次換熱器(7)連接,并通過次換熱器(7)內的蓄冷器端漏斗形孔道(15)與蓄冷器(8)連通;蓄冷器(8)和脈沖管(9)平行布置;蓄冷器(8)和脈沖管(9)的上端平行地插入冷端換熱器(10)的蓄冷器端凸臺(17)和脈沖管端凸臺(18)并焊接連接,下端平行地插入次換熱器(7)內并焊接連接;調相機構(4)的進口端與次換熱器(7)連接,并通過次換熱器(7)內的脈沖管端漏斗形孔道(16)與脈沖管(9)連通,調相機構(4)的末端固定到主基座(1)上;壓縮機(2)、連管(3)、調相機構(4)、主換熱器(6)、次換熱器(7)、蓄冷器(8)、脈沖管(9)以及冷端換熱器(10)共同組成了一臺U型脈管制冷機;在冷端換熱器(10)的冷平臺(19)上放置待冷卻的紅外器件(11);在冷端換熱器(10)及紅外器件(11)之上設置冷屏(12),冷屏(12)的上部開口正對杜瓦窗口(14);主換熱器(6)及其上設置的器件杜瓦(13)將蓄冷器(8)、脈沖管(9)、冷端換熱器(10)、紅外器件(11)以及冷屏(12)罩于其中;器件杜瓦(13)的下表面與主換熱器(6)的上表面密封連接,從而共同構成一種同軸型脈管制冷機與紅外器件的緊湊式耦合結構。
2.一種如權利要求1所述U型脈管制冷機與紅外器件的緊湊式耦合結構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主基座(1)由厚度為20~40mm的純鋁平板制作而成,平板上下表面的平面度均使用精密車床、銑床和磨床加工保證處于1.0~5.0μm之間,平板水平放置,對整個耦合結構進行垂直支撐,同時充當壓縮機(2)和調相機構(4)的散熱結構;在壓縮機(2)之上安裝一個由高導熱鋁材制作的T型散熱支撐平臺(5),支撐平臺(5)由位于下部的支撐座(23)和上部的支撐平面(22)組成,中心加工出貫通孔(24),支撐座(23)的下表面與壓縮機上表面焊接固定,支撐平面(22)的上表面使用精密車床、銑床和磨床加工保證平面度處于2.0~3.0μm之間,且與主基座(1)之間的平行度保持在1.0~2.0μm之間;連管(3)采用內徑2.0~6.0mm的純銅管制作而成,其一端與T型散熱支撐平臺(5)的貫通孔(24)采用真空釬焊技術焊接連接,另一端通過主換熱器(6)下部的中空結構引出,并采用真空釬焊技術焊接在次換熱器(7),與次換熱器(7)內的蓄冷器端漏斗形孔道(15)連通;調相機構(4)可以是小孔、閥門、噴嘴、慣性管、氣庫或者上述不同部件之間的組合體,其進口端與次換熱器(7)使用真空釬焊技術焊接在一起,然后穿過主換熱器(6)下部的貫通槽(21)引出,末端使用螺栓固定于主基座(1)上;主換熱器(6)和次換熱器(7)均采用高導熱的高純無氧銅材料制作,其中主換熱器(6)內部使用慢走絲線切割技術加工成一中空結構,次換熱器(7)從下部同心地插入主換熱器(6)內,二者之間的連接面使用真空釬焊技術焊接;在次換熱器(7)內與蓄冷器(8)和脈沖管(9)垂直同心的位置分別使用精密機床加工出蓄冷器端漏斗形孔道(15)和脈沖管端漏斗形孔道(16),且使用珩磨機研磨二者內壁,使其表面光潔度均高于0.01mm;蓄冷器端漏斗形孔道(15)的漏斗開口內徑與蓄冷器(8)的外徑相同,通過蓄冷器端漏斗形孔道(15)實現連管(3)與蓄冷器(8)之間的連通,脈沖管端漏斗形孔道(16)的漏斗開口內徑與脈沖管(9)的外徑相同,通過脈沖管端漏斗形孔道(16)實現調相機構(4)與脈沖管(9)之間的連通;主換熱器(6)的下端面與T型散熱支撐平臺(5)的上端面密切貼合,二者之間使用螺栓連接;蓄冷器(8)和脈沖管(9)的下端分別從上部平行地插入主換熱器(6)中,插入深度均保持在1.0~2.0mm之間,插入部位的接觸面均使用真空釬焊技術焊接;冷端換熱器(10)采用高導熱的無氧銅材料制作,一個端面加工出蓄冷器端凸臺(17)和脈沖管端凸臺(18),另一個端面使用精密車床、銑床和磨床加工出一個平面度處于1.0~2.0μm之間的冷平臺(19);蓄冷器端凸臺(17)和脈沖管端凸臺(18)分別插入蓄冷器(8)和脈沖管(9)各自的管壁內,插入深度均保持在1.0~2.0mm之間,接觸面均采用真空釬焊技術焊接;在冷端換熱器(10)內開通U型孔(20)連通蓄冷器(8)和脈沖管(9);在冷端換熱器(10)的冷平臺(19)上放置待冷卻的紅外器件(11);在冷端換熱器(10)及紅外器件(11)之上設置一個壁厚為1.0~2.0mm的冷屏(12),其下端使用螺釘固定于冷平臺(19)之上,上部開一個直徑為5.0~15.0mm圓形窗口,正對杜瓦窗口(14);器件杜瓦(13)的下端面與主換熱器(6)的上端面采用螺栓連接和“O”型橡膠圈密封,在器件杜瓦(13)內使用真空分子泵保持優于1.0×10-5Pa的真空度。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中國科學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未經中國科學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310251685.2/1.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加熱模塊及包括其的熱處理裝置
- 下一篇:彎管機及其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