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雙進口旋風分離器無效
| 申請號: | 201310243232.5 | 申請日: | 2013-06-18 |
| 公開(公告)號: | CN103272707A | 公開(公告)日: | 2013-09-04 |
| 發明(設計)人: | 宣毅春;衛書華;王春曉;顧志益 | 申請(專利權)人: | 無錫市石油化工設備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B04C5/02 | 分類號: | B04C5/02;B04C5/00 |
| 代理公司: | 無錫市大為專利商標事務所 32104 | 代理人: | 殷紅梅 |
| 地址: | 214161 江蘇省無錫*** | 國省代碼: | 江蘇;32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進口 旋風 分離器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于分離設備領域,涉及一種用于氣固兩相流分離的裝置,具體地說是一種雙進口旋風分離器。
背景技術
現有的旋風分離器都是單個進口的,雖然分離效果也不錯,但是分離器內部流場對稱性很差,橫向二次流動形式明顯,進口的氣固兩相流迅速流經升氣管外壁,導致部分氣體及夾帶的待分離顆粒加入沿升氣管外壁面的下行流,最終從升氣管下口位置走短路,增加了顆粒逃逸的幾率,此外分離空間內渦核擺動劇烈,渦核的尾端周期性的掃過分離器筒壁,造成已分離顆粒的返混,嚴重影響著分離器性能的提升。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現有技術中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種結構簡單、巧妙、合理的雙進口旋風分離器,使用該分離器可以有效解決現有分離器內部流場對稱及渦核擺動劇烈的問題。
按照本發明提供的技術方案:一種雙進口旋風分離器,包括直筒段及固定連接于所述直筒段底部的分離沉降錐段,排氣管設置于所述直筒段(3)的頂部,特征在于:在所述直筒段頂部側壁兩側分別設置結構相同的第一進氣口和第二進氣口,所述排氣管下端伸入直筒段內且置于所述第一進氣口、第二進氣口下方。
作為本發明的進一步改進,所述第一進氣口的長度a和寬度b滿足a:b=2~3。
作為本發明的進一步改進,所述分離沉降錐段上口大、下口小。
作為本發明的進一步改進,所述第一進氣口和第二進氣口的進氣方向相反。
作為本發明的進一步改進,所述分離沉降錐段下端口連接灰斗,灰斗上開設排塵口。
本發明與現有技術相比,優點在于:本發明通過技術改進,將現有分離器的單一進氣口改進為雙進氣口結構,且對兩個進氣口的布置方式進行了優化,使得分離器在工作過程中不會發生偏心現象,分離空間內氣流旋轉強烈,比單進口分離器分離效率高,壓降低,總體性能優越。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明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圖1的俯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具體附圖和實施例對本發明作進一步說明。
如圖1、圖2所示,包括排氣管1、第一進氣口2、直筒段3、分離沉降錐段4、排氣口5、第二進氣口6、灰斗7等。
如圖1、圖2所示,本發明是一種雙進口旋風分離器,包括直筒段3及固定連接于所述直筒段3底部的分離沉降錐段4,排氣管1設置于所述直筒段3的頂部,在所述直筒段3頂部側壁兩側分別設置結構相同的第一進氣口2和第二進氣口6,所述排氣管1下端伸入直筒段3內且置于所述第一進氣口2、第二進氣口6下方。
所述第一進氣口2的長度a和寬度b滿足a:b=2~3。
所述分離沉降錐段4上口大、下口小。
所述第一進氣口2和第二進氣口6的進氣方向相反。
所述分離沉降錐段4下端口連接灰斗7,灰斗7上開設排塵口5。
本發明對現有高效旋風分離器的尺寸,主要是進氣口的長度、寬度及進氣口的個數進行技術改進,通過采用雙進氣口旋風分離器計算模型進行模擬計算,以標準狀況下純空氣作為介質,采用非平衡壁面函數計算旋風分離器升氣管外壁近壁的流動情況。通過研究我們得到分離器進氣口內部長度a、寬度b尺寸的最佳比例,進氣口采用這樣比例的分離器,效率大大提高,對10μm顆粒的收率高達99%。該分離器的技術水平在國內處于領先,國際先進的地位。使用該設備能提高分離器的分離效率、有效控制微塵的大氣排放,減少對大氣的污染。
本發明通過技術改進,將現有分離器的單一進氣口改進為雙進氣口結構,且對兩個進氣口的布置方式進行了優化,使得分離器在工作過程中不會發生偏心現象,分離空間內氣流旋轉強烈,比單進口分離器分離效率高,壓降低,總體性能優越。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無錫市石油化工設備有限公司,未經無錫市石油化工設備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310243232.5/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多功能的DrMOS
- 下一篇:單風路電機冷卻軸承結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