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硫酸亞鐵生物資源化處理方法無效
| 申請號: | 201310239656.4 | 申請日: | 2013-06-18 |
| 公開(公告)號: | CN103305553A | 公開(公告)日: | 2013-09-18 |
| 發明(設計)人: | 王玉建;李大平;劉嬋;何曉紅;陶勇 | 申請(專利權)人: | 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
| 主分類號: | C12P1/04 | 分類號: | C12P1/04;C01G49/06;C10L3/10;C02F3/34;C12R1/01;C02F101/10 |
| 代理公司: | 成都賽恩斯知識產權代理事務所(普通合伙) 51212 | 代理人: | 張帆;肖國華 |
| 地址: | 610041 四川*** | 國省代碼: | 四川;5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硫酸亞鐵 生物資源 處理 方法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于生物化工領域,特別是涉及一種硫酸亞鐵生物資源化處理方法。
背景技術
硫酸亞鐵通常可以直接作為凈水劑、添加劑、催化劑、吸附劑、復合肥料等方面,有比較廣泛的用途,但是以上功能所用的硫酸亞鐵的量都相當有限。硫酸亞鐵是工業上常見的副產物,有資料顯示,全國工業副產物硫酸亞鐵年產量約500萬噸,大量的堆放更是會造成極大的環境污染和隱患,成為工業沉重的負擔。目前我國的廢副硫酸亞鐵已用于生產水處理添加劑、飼料添加劑、鐵催化劑等。也有少部分被用于氧化鐵顏料的生產,以代替原需用硫酸與鐵皮制備的那部分硫酸亞鐵等。近年來,中國專利03112950.1以及CN1896249B相繼公開了以硫酸亞鐵為主要原料之一,用微生物法合成黃鐵礬顏料的方法。但這些途徑處理廢硫酸亞鐵,規模都還些較小,不能從根本上解決硫酸亞鐵固廢造成的環境污染問題,無法滿足大量有效的消化利用廢副硫酸亞鐵的要求和資源化開發。一些大型生產企業,為了擴大產能,急于尋找副產物硫酸亞鐵的出路,以保證生產過程環保排放要求。因此,進一步提升硫酸亞鐵綜合利用水平,開拓廢副硫酸亞鐵資源化利用范圍,研究開發資源化利用工藝技術,對環境保護和工業經濟的健康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發明內容
本發明提出硫酸亞鐵生物資源化處理方法,可有效緩解現有技術硫酸亞鐵開發利用有限、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固廢造成的環境污染、無法滿足大量有效的消化利用硫酸亞鐵的要求等問題,通過新工藝技術的研發,開拓硫酸亞鐵資源化利用范圍和途徑。
本發明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實現其技術目的:
以硫酸亞鐵為主要原料,按一定濃度比例在水中溶解,接種微生物,在一定條件下,利用微生物的作用連續進行生化反應,獲得具有重要應用價值的液體反應產物。
本發明解決其技術問題,提供一種硫酸亞鐵生物資源化處理方法。
本發明的硫酸亞鐵生物資源化處理方法包括如下步驟:
(1)以硫酸亞鐵或凈化處理后的工業硫酸亞鐵為主要原料,以水為溶劑,配制液體反應物:H2SO45-169mol/m3,FeSO4·7H2O1.3-249kg/m3,(NH4)2SO40.01-4.8kg/m3,KNO30-0.02kg/m3,KCl0.03-0.19kg/m3,K2HPO40.05-0.99kg/m3,KH2PO40.01-0.29kg/m3,MgSO4·7H2O0.3-0.6kg/m3,Ca(NO3)20.01kg/m3;
(2)按照0.5%-50%的體積比將微生物菌液接種到步驟(1)得到的上述液體反應物中,其中微生物菌液中采用的微生物菌種為氧化亞鐵鉤端螺旋菌(Leptospirillum?ferrooxidans)、氧化亞鐵硫桿菌(Acidithiobacillus?ferrooxidans)、嗜熱氧化亞鐵鉤端螺旋菌(Leptospirillum?thermoferrooxidans)、嗜鐵鉤端螺旋菌(Leptospirillum?ferriphium)中的任何一種或其混合菌;
(3)上述接種好后的液體反應物,在5-43℃條件下通空氣進行生化反應,連續反應1-6天,根據反應過程,添加控制試劑,當反應液細胞濃度達到103-1010個/ml,且漿料中90%以上的Fe2+被消耗時,停止生化反應,獲得液體反應產物。
其中優選地,本發明上述硫酸亞鐵生物資源化處理方法中,步驟(1)優選控制該液體反應物的初始pH為0.5-2.5
本發明上述硫酸亞鐵生物資源化處理方法中,步驟(2)中提及的菌種,可以在中國工業微生物菌種保藏管理中心(China?Center?of?Industrial?Culture?Collection,CICC)、中國典型培養物保藏中心(China?Center?of?Type?Culture?Collection,CCTCC)等菌種保藏中心購得。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未經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310239656.4/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