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卷對卷制備大面積微納米結構發電機薄膜的方法有效
| 申請號: | 201310235574.2 | 申請日: | 2013-06-15 |
| 公開(公告)號: | CN103354272A | 公開(公告)日: | 2013-10-16 |
| 發明(設計)人: | 薛晨陽;張文棟;丑修建;劉俊;熊繼軍;張強;李俊漾;高立波;海振銀;邢燕婷 | 申請(專利權)人: | 中北大學 |
| 主分類號: | H01L41/22 | 分類號: | H01L41/22;H01L41/37;H01L41/33;H01L41/333 |
| 代理公司: | 太原科衛專利事務所(普通合伙) 14100 | 代理人: | 朱源 |
| 地址: | 030051 山*** | 國省代碼: | 山西;14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制備 大面積 納米 結構 發電機 薄膜 方法 | ||
1.一種卷對卷制備大面積微納米結構發電機薄膜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驟:
1)制備裝置的準備:制備裝置包括傳送皮帶(1),傳送皮帶(1)的下方依次安裝有第一加熱器(2)、支撐輥(3)和第二加熱器(4),傳送皮帶(1)上方正對支撐輥(3)的位置安裝有壓印輥(5),壓印輥(5)表面設有規則的微納凹凸結構(9);
2)可塑性聚合物的準備:取碳納米管和壓電顆粒按質量比為1:10~1:14混合均勻,然后將混合顆粒放入酒精中超聲處理15~20min、再放入干燥箱內干燥1.5~2.0h,接著將干燥后的混合顆粒添加到液態PDMS中攪拌均勻并抽真空去除氣泡,混合顆粒和液態PDMS按質量比為1:6~1:8混合,最后即得到可塑性聚合物(6);
3)可塑性聚合物壓印薄膜的制備:首先,將步驟2)中得到的可塑性聚合物(6)涂置于平面基板(7)上,將平面基板(7)放置于第一加熱器(2)上方的傳送皮帶(1)上,第一加熱器(2)對平面基板(7)上的可塑性聚合物(6)進行初步成型,第一加熱器(2)的加熱溫度為60~65℃、初步成型時間為50~60min;然后,令平面基板(7)通過壓印輥(5),平面基板(7)上初步成型的可塑性聚合物(6)被壓印輥(5)壓印上規則的微納凹凸結構(9);接著,將平面基板(7)通過傳送皮帶(1)傳送到第二加熱器(4)上方,第二加熱器(4)對平面基板(7)上壓印有微納凹凸結構(9)的可塑性聚合物(6)進行固化定型,第二加熱器(4)的加熱溫度為75~80℃、固化定型時間為35~45min;最后,脫掉平面基板(7)后便得到了可塑性聚合物壓印薄膜;
4)給可塑性聚合物壓印薄膜加電極:在可塑性聚合物壓印薄膜沒有壓印上微納凹凸結構(9)的一面進行表面濺射,濺射一層導電金屬作為電極(8),最后即得到了所述的大面積微納米結構發電機薄膜。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卷對卷制備大面積微納米結構發電機薄膜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驟3)中所述的平面基板(7)可用ITO導電膜代替,當采用ITO導電膜作為平面基板(7)時,即可省去步驟4)。
3.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卷對卷制備大面積微納米結構發電機薄膜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壓電顆粒為PVDF、PZT或BTO。
4.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卷對卷制備大面積微納米結構發電機薄膜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壓印輥(5)表面設有的微納凹凸結構(9)為楔形條狀、凹槽條狀、四棱錐狀、立方體狀、圓柱體狀。
5.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卷對卷制備大面積微納米結構發電機薄膜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壓印輥(5)表面設有的微納凹凸結構(9)為楔形條狀、凹槽條狀、四棱錐狀、立方體狀、圓柱體狀。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中北大學,未經中北大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310235574.2/1.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