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入磨前脫泥工藝無效
| 申請號: | 201310230777.2 | 申請日: | 2013-06-13 |
| 公開(公告)號: | CN103285977A | 公開(公告)日: | 2013-09-11 |
| 發明(設計)人: | 鄭潔;欒玲;陳小艷;陳正家;李鐵柱;孫永野;李慶毅;袁阿麗 | 申請(專利權)人: | 鞍鋼集團礦業公司 |
| 主分類號: | B02C17/18 | 分類號: | B02C17/18;B07B1/00 |
| 代理公司: | 鞍山貝爾專利代理有限公司 21223 | 代理人: | 顏偉 |
| 地址: | 114001 遼*** | 國省代碼: | 遼寧;2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入磨前脫泥 工藝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于選礦工藝技術領域,特別涉及一種入磨前脫泥工藝。
背景技術
任何一種選礦方法都是根據礦石內部的有用礦物和脈石礦物的性質不同來進行的。讓有用礦物和脈石礦物充分解離是選礦的先決條件。因此,礦石要實現分選必須經過破碎和磨礦。磨礦的目的是使礦石中緊密連生著的有用礦物和脈石礦物充分解離。但是任何選礦方法都要受到粒度的限制,過粗不能分選,過細也難以回收。這就要求在破碎與磨礦的過程中盡量減少微細粒礦泥的產生,以便獲得好的選別技術指標。現有的磨礦工藝都是破碎后的礦石直接給入球磨機磨礦,再經分級設備分級,控制磨礦產品的粒度。這就將磨礦前礦石中原來夾帶的礦泥帶入磨機造成過粉碎,增加了磨礦產品中礦泥的含量,既造成過粉碎,惡化選別指標,也消耗了大量的能源。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磨礦工藝,目的在于解決目前礦石不經脫泥處理直接進入磨礦作業,既造成過粉碎,惡化選別指標,也消耗了大量的能源的問題,從而實現節能降耗、充分利用資源的目的。
本發明的目的是通過下述技術方案來實現的:
本發明的一種入磨前脫泥工藝,其特征在于包括下述步聚:
1)經過破碎后的礦石加水攪拌調漿達到重量百分比為70~80%濃度的礦漿后,給入脫泥篩分機進行脫泥篩分作業,此脫泥篩分作業將所述的礦漿分級為篩上產品和篩下礦泥產品,
2)將所述的脫泥篩篩上產品給入球磨機進行磨礦作業,經此球磨機磨礦作業后的-200目排礦與所述的脫泥篩篩下礦泥產品合并給入礦泥篩分機進行分級作業,
3)所述的分級作業的沉砂返回球磨機再進行磨礦作業,溢流產品作為最終產品給入下道作業,
所述的脫泥篩的篩孔尺寸為1~2.5mm,
所述的礦泥篩分機的分級粒度為0.1~2.0mm。
工藝流程中的脫泥篩分機的篩孔可根據礦石含泥量適當選取,該工藝可在目前生產的工藝或新建的工藝中應用,將礦石經預先脫泥處理后可拋出細粒級及礦泥,既能減少磨礦過程中產生的礦泥。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由于本發明采用了入磨前脫泥工藝,預先拋出細粒礦石及細泥,提高磨礦系統處理能力達10%以上,解決了目前礦石不經脫泥處理直接進入磨礦作業,既造成過粉碎,惡化選別指標,也消耗了大量的能源的問題,從而實現節能降耗、充分利用資源的目的,減少了礦泥的生成,利于改善選別技術指標。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明的工藝流程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說明本發明的具體實施方式。
本發明的入磨前脫泥工藝,其特征在于包括下述步聚:
1)經過破碎后的礦石加水攪拌調漿達到重量百分比為70~80%濃度的礦漿后,給入脫泥篩分機進行脫泥篩分作業,此脫泥篩分作業將所述的礦漿分級為篩上產品和篩下礦泥產品,
2)將所述的脫泥篩篩上產品給入球磨機進行磨礦作業,經此球磨機磨礦作業后的-200目排礦與所述的脫泥篩篩下礦泥產品合并給入礦泥篩分機進行分級作業,
3)所述的分級作業的返砂返回球磨機再進行磨礦作業,溢流產品作為最終產品給入下道作業,
當所述的脫泥篩的篩孔尺寸為1mm時、1.5mm、2mm或者2.5mm,
所述的礦泥篩分機的分級粒度為0.1~2.0mm。
工藝流程圖中的脫泥篩分作業篩孔可根據礦石含泥量來選取。
本發明預先拋出細粒礦石及細泥,提高磨礦系統處理能力達10%以上,減少了礦泥的生成,利于改善選別技術指標。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鞍鋼集團礦業公司,未經鞍鋼集團礦業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310230777.2/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