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成像設備有效
| 申請號: | 201310229337.5 | 申請日: | 2013-06-09 |
| 公開(公告)號: | CN103513440B | 公開(公告)日: | 2018-07-06 |
| 發明(設計)人: | 小杉弘;菊地雅仁 | 申請(專利權)人: | 索尼公司 |
| 主分類號: | G02B27/26 | 分類號: | G02B27/26;A61B1/05;A61B1/07 |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柳沈律師事務所 11105 | 代理人: | 黃小臨 |
| 地址: | 日本*** | 國省代碼: | 日本;JP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對準位置 孔徑單元 成像設備 光學裝置 立體成像 雙目視差 | ||
一種用于立體成像的示例光學裝置,其包括孔徑單元。該孔徑單元可構造為調整第一和第二孔徑部分的孔徑值,同時在該第一孔徑部分的第一對準位置和該第二孔徑部分的第二對準位置之間保持雙目視差。
技術領域
本公開涉及一種將對象(subject)成像為立體圖像的成像設備。
背景技術
例如,在醫學領域,手術操作可包括在進行手術操作的過程中觀察手術過程,同時觀察由內窺鏡所捕獲的圖像已在臨床實踐中快速傳播。因此,對能夠立體地顯示受感染或者有病的區域的內窺鏡設備的需求增加。
一般地,可在例如日本專利申請特許公開(Laid-open)號HEI07-020388(此后,稱為專利文件1)中發現成像立體可見圖片的內窺鏡設備的例子。在這些示例性內窺鏡設備中,每個類型的成像光學系統捕獲具有視差(disparity)的圖像,從而可產生立體圖像。
此外,日本專利申請特許公開號HEI10-062697(此后,稱為專利文件2)描述包括透鏡、電荷耦合器件(CCD)、鼓(drum)以及馬達的內窺鏡設備。該透鏡通過目鏡中的光闌(diaphragm)形成觀察位置的圖像。CCD包括在透鏡成像位置處的成像表面。鼓將由透鏡形成的觀察位置的圖像分成右和左。鼓將分離的圖像提供給CCD的成像表面。馬達旋轉地驅動鼓。
發明內容
考慮以上的情況,這里公開的是一種成像設備,其能夠獲得清晰的立體圖像而不增加成像設備的尺寸。而且,成像設備可通過光闌機構調整像的景深。
即,例如這里描述了一種用于立體成像的光學裝置,包括:孔徑單元,構造為調整第一和第二孔徑部分的孔徑值,同時保持第一孔徑部分的第一對準位置和第二孔徑部分的第二對準位置之間的雙目視差
附圖說明
圖1是示出包括根據本公開的第一實施例的成像設備的成像系統的結構的示意圖;
圖2是示出成像設備的整體結構的示意性截面圖;
圖3A是示出成像設備的示例光學系統的示意圖,圖3B是合并于成像設備中的偏振濾光器的示意正視圖,以及圖3C是示出合并于成像設備中的圖像傳感器的光接收表面的示意圖;
圖4是示出合并于成像設備中的光闌機構的主要部分結構的示意平面圖;
圖5是示出光闌機構的結構的示意平面圖;
圖6A是示意性示出圖像傳感器的結構的截面圖,以及圖6B是示出圖像傳感器的光接收表面的示意圖;
圖7A和7B是從對象到圖像傳感器的光傳輸的概念圖,并且圖7C和7D是示意地示出從圖6A和6B中所示的光在圖像傳感器中形成的圖像的示意圖;
圖8是解釋圖像傳感器的光接收表面的概念圖;
圖9示出了解釋圖像傳感器的光接收表面的概念圖;
圖10A到10C是示出光闌機構的主要部分的結構的示意平面圖,其中每個示出光闌機構被調整到具有不同孔徑值的狀態。
圖11A到11C是示出根據第一實施例的參考例子的光闌機構的主要部件結構的示意平面圖,其中每個示出調整到具有不同孔徑值的光闌機構的狀態。
圖12是示出根據本公開的第二實施例的光闌機構的結構的示意平面圖;
圖13A和13B是示出根據本公開的第三實施例的光闌機構的結構的示意平面圖;
圖14是示出根據本公開的第四實施例的成像設備的主要部分的結構的示意截面圖;
圖15是示出根據本公開的第一實施例的成像設備的變形例子的光學系統的一個例子的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索尼公司,未經索尼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310229337.5/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