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改良的利用濕地收割蘆竹強化人工濕地去除氨氮的方法有效
| 申請號: | 201310218595.3 | 申請日: | 2013-06-04 |
| 公開(公告)號: | CN103253774A | 公開(公告)日: | 2013-08-21 |
| 發明(設計)人: | 黃磊;高旭;杜剛;魯言言;常寶軍;郭勁松 | 申請(專利權)人: | 重慶大學 |
| 主分類號: | C02F3/32 | 分類號: | C02F3/32;B01J20/20;C02F101/16 |
| 代理公司: | 重慶博凱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50212 | 代理人: | 李海華 |
| 地址: | 400044 *** | 國省代碼: | 重慶;85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改良 利用 濕地 收割 蘆竹 強化 人工 去除 方法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于水處理領域,具體地說,它涉及一種改良的利用濕地收割蘆竹強化人工濕地去除氨氮的方法。
?
背景技術
人工濕地是根據天然濕地凈化污水的原理,以自然濕地工藝為主體,聯合基質、微生物和植物作用,構建出的一種具有投資省、管理簡單、運行費用低廉等優點的生態修復系統。經過近40年的發展,人工濕地作為一種極具潛力的污水脫氮技術,得到國內外的廣泛應用。
傳統人工濕地多采用自流進水方式,濕地中的溶解氧主要來自水面與空氣的接觸以及植物根系泌氧作用。由于根系泌氧能力和氣液面氧擴散較弱,濕地床體內部,特別是床體內的非根際區,溶解氧濃度偏低,甚至處于缺氧狀態,從而硝化細菌的生長繁殖和硝化反應的發生受到限制,氨氮的去除效果較差,進而影響濕地的脫氮能力。因此,對于提高人工濕地脫氮效果來說,改善濕地內的溶解氧狀態是十分必要的。
在人工濕地系統的去污機制中,水生植物發揮著重要的作用,表現為水質凈化效果好、能耗低、簡單易行、經濟效益高。但是就目前而言,收割后的濕地植物處置問題是制約濕地可持續發展的瓶頸因素,長期以來,濕地收割植物多數被直接還田或者焚燒,對環境造成污染,同時也造成資源浪費。現有濕地中,濕地植物以蘆竹居多。
人工濕地中植物產量大、來源廣泛且價格低廉,若能將收割后的植物秸稈進行炭化并施加至人工濕地作為濕地填料,能夠增強保水性能,提高孔隙度和通氣性,促進濕地植物和微生物對污染物的去除作用,緩解濕地基質的吸附壓力,延長其飽和期限,還能實現資源回收,解決收割后植物的處理問題。
?
發明內容
針對傳統人工濕地脫氮效果差、溶解氧水平低,以及收割后濕地植物的處置問題,本發明提供了一種利用濕地收割蘆竹強化人工濕地去除氨氮的方法。本方法增強了對污水中NH4+-N的去除效果,且無二次污染,還能有效降低傳統人工濕地建造和運行費用,具有水處理效果穩定、可緩沖對水力和污染負荷的沖擊等特點。
本發明實現上述目的的技術解決方案如下:
一種改良的利用濕地收割蘆竹強化人工濕地去除氨氮的方法,本濕地類型為潛流型或表面流人工濕地,包括池體、進出水系統、裝填在池體內的濕地基質以及種植于基質上的濕地植物蘆竹,所述蘆竹在收割季收割后炭化處理得到蘆竹生物質炭材料,然后將蘆竹生物質炭材料作為濕地基質回填到池體內;所述濕地基質分為三層結構,自下而上依次為底層、中間層和表層,底層與表層為碎石,中間層即為蘆竹生物質炭材料,所述蘆竹生物質炭材料為濕地基質總體積的30~50%;
其中蘆竹炭化處理得到蘆竹生物質炭材料的過程為:
(1)原料制備:將收割后的蘆竹秸稈洗凈,切短至4~5cm,烘干備用;
(2)蘆竹秸稈預處理:將第(1)步得到的蘆竹秸稈加入溫和堿反應液中浸泡預處理,溫和堿反應液為NaOH和H2O2組成的混合水溶液,其中NaOH質量分數為0.25~2%,H2O2質量分數為0.14~1.01?%,余量為水;預處理參數為:溫度40~80℃,固液比(g/mL)1:30~1:10,處理時間4h~32h,將經預處理后的蘆竹秸稈用水洗至中性后烘干備用;
(3)將第(2)步預處理后的蘆竹秸稈在氮氣氛圍下絕氧熱解制得蘆竹生物炭,其中熱解溫度為400~800℃,熱解時間為1.5~2.5h;
(4)將第(3)步制備的蘆竹生物炭放入粉碎機中破碎,過篩,取80~40目的蘆竹生物炭作為吸附材料,用去離子水洗滌以使蘆竹生物炭的pH值降低至7.5~8,之后放入烘箱中烘干即制備得到所述的蘆竹生物質炭材料。
所述第(2)步蘆竹秸稈預處理時,溫和堿反應液中NaOH質量分數優選1-1.5%,H202質量分數優選0.3-0.6%;預處理溫度優選55-70℃,固液比(g/ml)優選1:15-25,預處理時間優選15-28h。
所述底層厚度為8~9cm,中間層厚度為6~14cm,表層厚度為4~5cm,底層與表層的碎石粒徑為1~2cm。
所述池體為圓柱形,其直徑為15~25cm,高度為20~30cm,濕地基質總高度比池體上沿低2-3cm,水位高度與濕地基質平齊;池體側壁頂部設置進水管,底部設置排水管,進水管和排水管管內徑為2~5cm。
相比現有技術,本發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重慶大學,未經重慶大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310218595.3/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