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異氰酸酯衍生物微膠囊及其制備方法有效
| 申請號: | 201310209361.2 | 申請日: | 2013-05-30 |
| 公開(公告)號: | CN103275545A | 公開(公告)日: | 2013-09-04 |
| 發明(設計)人: | 姜美佳;林安;陳艷雄;郭昊;汪盛藻;葉慧明 | 申請(專利權)人: | 葉氏化工研發(上海)有限公司;武漢大學 |
| 主分類號: | C09D7/12 | 分類號: | C09D7/12;B01J13/02 |
| 代理公司: | 北京集佳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11227 | 代理人: | 趙青朵;李玉秋 |
| 地址: | 201203 上海市浦東新*** | 國省代碼: | 上海;3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氰酸 衍生物 微膠囊 及其 制備 方法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涂料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異氰酸酯衍生物微膠囊及其制備方法。
背景技術
隨著人們生活和審美水平的提高,人們對各種物品外觀及裝飾也越來越看重,因此對所用材料有較高的要求,不僅要有很好的色度和亮度,更要求具有很好的耐污染,耐老化,防潮,防霉性好,還要有不污染環境、安全無毒、無火災危險、施工方便、涂膜干燥快、保光保色好、透氣性好等特點,面漆的涂裝發展成為一個非常重要的領域。但是面漆在使用過程中經常會遭遇到意外損傷,對此現在通常的彌補辦法就是采用人工修補。眾所周知,這要經過復雜的工藝過程,對人力、物力以及時間的耗費非常大,修復困難且不太及時。因此,進行簡潔而快速修復面漆的工藝或技術的研發是非常必要的。
20世紀80年代中期,由美國軍方首次提出自愈合的概念,自愈合技術是模仿生物結構的特性,實現材料在沒有外界條件或者有很少的容易實現的外界條件參與的條件下實現材料的自我愈合。現有技術并沒有公開能夠自我愈合的漆膜。
膠囊技術是微量物質包裹在聚合物薄膜中的技術,是一種儲存固體、液體、氣體的微型包裝技術。具體來說是指將某一目的物(芯材)用各種天然的或合成的高分子化合物連續薄膜(壁材)完全包覆起來,而對目的物的原有的物理化學性質絲毫無損,然后逐漸地通過某些外部刺激或緩釋作用使目的物的功能再次在外部呈現出來,或者依靠囊壁的屏蔽作用起到保護芯材的作用。該技術始于上世紀30年代,最開始應用于無碳復寫紙。隨著微膠囊研究的深入,微膠囊技術的應用領域也在不斷擴展,目前已在醫藥、農藥、食品、化妝品、建筑、生物工程等領域應用。本發明將結合膠囊技術提供一種微膠囊,用于漆膜的自愈合。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異氰酸酯衍生物微膠囊及其制備方法,本發明提供的異氰酸酯衍生物微膠囊使漆膜具有較好的自愈合性能,不僅有效恢復了漆膜原有的外觀,而且延長了漆膜的使用壽命。
本發明提供了一種異氰酸酯衍生物微膠囊,包括以下組分:
30wt%~65wt%改性石蠟;
34wt%~68wt%異氰酸酯衍生物;
1wt%~2wt%的助劑;
所述異氰酸酯衍生物包裹于所述改性石蠟中。
優選的,包括35wt%~60wt%改性石蠟。
優選的,包括35wt%~65wt%異氰酸酯衍生物。
優選的,所述改性石蠟的熔點為50℃~150℃;
所述改性石蠟的碳原子數為20~38。
優選的,所述異氰酸酯衍生物為六亞甲基二異氰酸酯三聚體、六亞甲基二異氰酸酯縮二脲、六亞甲基二異氰酸酯與三羥甲基丙烷的加成產物和異佛爾酮二異氰酸酯三聚體中的一種或多種。
優選的,所述助劑為明膠類乳化劑中的一種或兩種。
優選的,異氰酸酯衍生物微膠囊的粒徑為10微米~50微米。
本發明提供了一種異氰酸酯衍生物微膠囊的制備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a)將助劑與熔化的改性石蠟混合,得到改性石蠟和助劑的混合物;
b)將異氰酸酯衍生物滴加到所述步驟a)得到的改性石蠟和助劑的混合物中,以200r/min~1200r/min的速率進行攪拌,得到微膠囊前體;
c)將所述步驟b)得到的微膠囊前體制成顆粒狀,得到異氰酸酯衍生物微膠囊。
優選的,所述異氰酸酯衍生物滴加完畢的時間為3分鐘~10分鐘。
優選的,所述步驟c)為:
采用空氣噴涂法將所述步驟b)得到的微膠囊前體噴出,所述微膠囊前體遇冷凝結,得到異氰酸酯衍生物微膠囊。
本發明提供了一種異氰酸酯衍生物微膠囊,包括以下組分:30wt%~65wt%改性石蠟;34wt%~68wt%異氰酸酯衍生物;1wt%~2wt%的助劑;所述異氰酸酯衍生物包裹于所述改性石蠟中。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葉氏化工研發(上海)有限公司;武漢大學,未經葉氏化工研發(上海)有限公司;武漢大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310209361.2/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雷電駐極蓄能電站
- 下一篇:提高鈦酸鋰電池循環壽命的化成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