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封框膠及其制備方法和顯示裝置有效
| 申請號: | 201310205868.0 | 申請日: | 2013-05-29 |
| 公開(公告)號: | CN103305153A | 公開(公告)日: | 2013-09-18 |
| 發明(設計)人: | 趙秀強;吳昊;尹巖巖 | 申請(專利權)人: | 北京京東方光電科技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C09J11/06 | 分類號: | C09J11/06;G02F1/1339 |
| 代理公司: | 北京同達信恒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11291 | 代理人: | 黃志華 |
| 地址: | 100176 北京市*** | 國省代碼: | 北京;1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封框膠 及其 制備 方法 顯示裝置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顯示技術領域,特別是涉及封框膠及其制備方法以及一種顯示裝置。
背景技術
在平板顯示裝置中,薄膜晶體管液晶顯示器(Thin?Film?Transistor?Liquid?Crystal?Display,簡稱TFT-LCD)具有體積小、功耗低、制造成本相對較低和低輻射等特點,在當前的平板顯示器市場中占據了主導地位。
在薄膜晶體管液晶顯示器的制作過程中需要將彩膜基板和陣列基板進行對盒粘結,而起粘結作用的材料就是封框膠。封框膠不僅起到粘接陣列基板和彩膜基板的作用,并用于密封液晶,因此封框膠是液晶面板成盒制作工藝中的關鍵材料。
目前,封框膠主要由環氧樹脂系列膠結劑、疏水性微米級二氧化硅填充球狀物、催化劑和催化劑溶劑組成,在封框膠進行紫外光照射固化和熱固化的過程中,由于膠結劑聚合,會造成封框膠有不成程度的孔洞性穿刺,從而出現氣泡、污染等不良問題。涂布封框膠過程中如發生斷膠等情況更會直接導致產品報廢。因此,封框膠涂布設備后面需要設置專門的檢查設備,用來監控封框膠的涂布情況,以避免量產過程中發生大面積不良情況。在現有的封框膠檢查設備中,對封框膠不良的分析主要依賴傳統顯微鏡進行目視觀察,清晰度較低。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封框膠及其制備方法以及一種顯示裝置,用以提高觀察封框膠的便利性,提高封框膠觀察的清晰度。
本發明封框膠,包括:
質量分數為1.45%~1.65%的光致變色分子,所述光致變色分子具有惰性復合高分子材料的性質。所述光致變色分子具有惰性復合高分子材料的性質具體包括,所述光致變色分子不與封框膠的其它組分發生反應,也不參與封框膠中的單體在光固化和熱固化時生成高分子聚合物的反應。
優選的,所述光致變色分子的質量分數為1.55%~1.60%。
優選的,所述光致變色分子為二芳基乙烯類化合物。
較佳的,所述二芳基乙烯類化合物的結構式為:
其中,R1為甲基或乙基;R2為氫、羥基苯基、甲基、乙基、甲氧基或鹵素原子;R3為氫、甲基或乙基;X為N或S。該化學結構式中兩個R1為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兩個R2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兩個R3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較佳的,所述二芳基乙烯類化合物的結構式具體為:
其中,R1為甲基;R2為Cl;R3為H;X為S。
本發明還涉及一種顯示裝置,包括對盒的兩個基板,所述對盒的兩個基板采用上述的任一種封框膠進行粘接。
本發明封框膠的制備方法,包括:
在封框膠中加入質量分數為1.45%~1.65%的光致變色分子進行攪拌混合,形成攪拌后混合物,所述光致變色分子具有惰性復合高分子材料的性質;
將所述攪拌后混合物進行脫泡處理。
在現有的封框膠中加入光致變色分子,使得制備出的封框膠可以在紫外光照下發出熒光,利于觀察封框膠的形態。所述現有的封框膠,即現有工藝中用于粘結對盒的兩個基板的封框膠,例如可以為環氧樹脂類封框膠,包括環氧樹脂、光引發劑、熱固化劑、二氧化硅微球和樹脂彈性微球等。
在本發明封框膠中,由于在封框膠中加入了光致變色分子,并且該光致變色分子對高分子材料具有復合惰性,因此,在封框膠進行固化時,光致變色分子不參與固化反應,在對固化后的封框膠進行不良檢測時,通過紫外線照射顯微鏡觀察區,光致變色分子可以在紫外線激勵下發出的熒光,由于熒光為主動發光,因此,封框膠在目鏡的成像更清晰完整,并且位于孔洞內的光致變色分子由于孔洞的阻擋,熒光亮度會出現差異,因此,封框膠的成像呈現立體化,便于觀察封框膠的形態,提高了封框膠觀察的清晰度。此外,采用這樣的封框膠,避免了傳統顯微鏡觀察時繁瑣地調試顯微鏡鏡片及濾光片,節約了工藝時間,提高了對封框膠不良分析的效率,進而提高了產品的生產效率。
具體實施方式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北京京東方光電科技有限公司,未經北京京東方光電科技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310205868.0/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