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機場行李智能安檢分揀系統無效
| 申請號: | 201310171901.2 | 申請日: | 2013-05-12 |
| 公開(公告)號: | CN103272780A | 公開(公告)日: | 2013-09-04 |
| 發明(設計)人: | 辛建芳;李楊宇;常安寧 | 申請(專利權)人: | 安徽工程大學 |
| 主分類號: | B07C5/00 | 分類號: | B07C5/00;B07C5/02;G06K17/00 |
| 代理公司: | 暫無信息 | 代理人: | 暫無信息 |
| 地址: | 241000*** | 國省代碼: | 安徽;34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機場 行李 智能 安檢 分揀 系統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分揀系統,特別涉及一種智能安檢分揀系統,尤其涉及一種機場行李智能安檢分揀系統。
背景技術
近年來,隨著國家經濟建設的迅猛發展,國家間以及城市間的經濟技術交流日益擴大,其中民航運輸業以其方便、快捷、高效的特點正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安全則是民航發展的基礎,也是民航一切工作的基礎。
然而自美國?“9·11”恐怖事件以后,全球航空安全形勢空前嚴峻,民航安檢工作面臨著更大的壓力與挑戰。“5.7”空難進一步反映出機場安檢在空防安全工作中的核心地位日漸突出。劫機、偷渡、販毒等犯罪活動的屢禁不止,以及高科技犯罪的日益猖獗,對民航安全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機場相對落后的安檢管理手段和缺乏有效的安檢信息管理平臺面臨著嚴峻的挑戰。
基于以上因素,在機場建立一個安全、穩定、便捷、快速的安檢信息管理系統,為機場安檢提供有效的安檢手段,提高安檢水平,有力地打擊社會犯罪,維護社會安定,確保空防安全等,具有重大意義。
然而,現有技術存在以下缺點:(1)太過依賴人力,自動化程度不高,工作效率太低,而且容易出錯;(2)不夠智能化,即使對于那些使用RFID?標簽的行李,往往也是由機場工作人員借助RFID標簽讀取器來進行人工分揀;(3)信息化程度不高,沒有完整的統一中心數據庫,不便于各個機場個別的管理和操作。
發明內容
本發明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克服現有技術自動化程度不高,工作效率太低,不夠智能化,信息化程度不高等缺點,提供一種更智能、更靈活、更全面的機場行李智能安檢分揀系統,充分發揮RFID技術、云存儲技術和計算機網絡的優勢,提高管理效率,降低人力、物力、財力。
本發明解決其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
一種機場行李智能安檢分揀系統,包括行李登記模塊、行李第一輸送模塊、行李整理模塊、智能安檢模塊、智能分揀模塊、行李第二輸送模塊和電源,所述行李登記模塊、行李第一輸送模塊、行李整理模塊、智能安檢模塊、智能分揀模塊和行李第二輸送模塊依次順序連接,所述電源分別連接行李登記模塊、行李第一輸送模塊、行李整理模塊、智能安檢模塊、智能分揀模塊和行李第二輸送模塊,其特征在于:所述機場行李智能安檢分揀系統還包括云存儲服務器,云存儲服務器分別連接行李登記模塊、智能安檢模塊和智能分揀模塊。
進一步的改進,所述行李登記模塊包括第一本地存儲單元、RFID標簽生成裝置、第一云存儲接口和第一微處理器,第一微處理器分別連接第一本地存儲單元、RFID標簽生成裝置和第一云存儲接口,第一云存儲接口連接云存儲服務器。
進一步的改進,所述智能安檢模塊包括第一RFID讀寫器、第二本地存儲單元、智能安檢機、第二云存儲接口和第二微處理器,第二微處理器分別連接第一RFID讀寫器、第二本地存儲單元、智能安檢機和第二云存儲接口,第二云存儲接口連接云存儲服務器。
進一步的改進,所述智能分揀模塊包括第二RFID讀寫器、第三本地存儲單元、第三云存儲接口、人機交互模塊、分揀控制模塊和第三微處理器,第三微處理器分別連接第二RFID讀寫器、第三本地存儲單元、第三云存儲接口、人機交互模塊和分揀控制模塊,第三云存儲接口連接云存儲服務器。
進一步的改進,所述人機交互模塊包括PC機組件和/或觸摸屏組件。
進一步的改進,所述第一云存儲接口、第二云存儲接口和第三云存儲接口分別包括Internet接口模塊和TD-LTE接口模塊。
作為本發明上述實施方案的更進一步的改進,所述云存儲服務器包括認證模塊、權限模塊和解密模塊。
進一步的改進,所述電源包括太陽能電池組件。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
(1)不過多依賴人力,自動化程度高,工作效率高,不容易出錯;
(2)更加智能化,使用自動分揀裝置進行行李分揀,節約大量人力、物力、財力;
(3)信息化程度高,使用云存儲技術建立完整的統一中心數據庫,便于個別的管理和操作。
附圖說明
圖1?是本發明的結構及工作原理方框圖。
圖2?是本發明的行李登記模塊的結構框圖。
圖3?是本發明的智能安檢模塊的結構框圖。
圖4?是本發明的智能分揀模塊的結構框圖。
具體實施方式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安徽工程大學,未經安徽工程大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310171901.2/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