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安全提醒方法、裝置及通信系統有效
| 申請號: | 201310147753.0 | 申請日: | 2013-04-25 | 
| 公開(公告)號: | CN104125130A | 公開(公告)日: | 2014-10-29 | 
| 發明(設計)人: | 孫驍 | 申請(專利權)人: | 騰訊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H04L12/58 | 分類號: | H04L12/58;H04L29/06 | 
| 代理公司: | 廣州三環專利代理有限公司 44202 | 代理人: | 郝傳鑫;熊永強 | 
| 地址: | 518057 廣東省深圳*** | 國省代碼: | 廣東;44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安全 提醒 方法 裝置 通信 系統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互聯網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信息安全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安全提醒方法、裝置及通信系統。
背景技術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互聯網信息的安全問題日益尖銳。現有的通信系統中,通信用戶之間可通過多樣化的手段建立關聯關系,以即時通信系統為例,即時通信用戶A除了可以利用傳統的通過輸入即時通信用戶B的賬號,成為即時通信用戶B的好友的關聯方式之外,還可以通過LBS(Location?Based?Service,基于位置的服務)查找附近的即時通信用戶C并成為其好友,或者通過“漂流瓶”的方式成為即時通信用戶D的好友,等等;多樣化的關聯方式雖然能夠更便捷的在通信用戶之間建立關聯,但無法解決信息偽裝的問題,無法保證信息安全性。
發明內容
本發明實施例提供一種安全提醒方法、裝置及通信系統,可有效防止互聯網信息偽裝,提升信息交互過程中的信息安全性。
本發明第一方面提供一種安全提醒方法,可包括:
當第一通信賬號對應的第一客戶端向第二通信賬號對應的第二客戶端發送會話請求時,判斷所述第一通信賬號是否屬于所述第二通信賬號的關聯賬號;
若所述第一通信賬號屬于所述第二通信賬號的關聯賬號,檢測所述第一通信賬號是否通過預設關聯方式與所述第二通信賬號建立關聯;
如果所述第一通信賬號通過預設關聯方式與所述第二通信賬號建立關聯,獲取所述第一通信賬號的屬性動態;
根據所述第一通信賬號的屬性動態,向所述第二通信賬號對應的第二客戶端發送安全提醒消息。
本發明第二方面提供一種安全提醒裝置,可包括:
關聯判斷模塊,用于當第一通信賬號對應的第一客戶端向第二通信賬號對應的第二客戶端發送會話請求時,判斷所述第一通信賬號是否屬于所述第二通信賬號的關聯賬號;
方式檢測模塊,用于當所述第一通信賬號屬于所述第二通信賬號的關聯賬號時,檢測所述第一通信賬號是否通過預設關聯方式與所述第二通信賬號建立關聯;
動態獲取模塊,用于當所述第一通信賬號通過預設關聯方式與所述第二通信賬號建立關聯時,獲取所述第一通信賬號的屬性動態;
安全提醒模塊,用于根據所述第一通信賬號的屬性動態,向所述第二通信賬號對應的第二客戶端發送安全提醒消息。
本發明第三方面提供一種通信系統,至少包括第一客戶端和第二客戶端,還包括上述第二方面所述的安全提醒裝置。
實施本發明實施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發明實施例中,第一通信賬號對應的第一客戶端向第二通信賬號對應的第二客戶端發送會話請求時,如果第一通信賬號屬于第二通信賬號的關聯賬號,且第一通信賬號通過預設關聯方式與第二通信賬號建立關聯,通過監測第一通信賬號的屬性動態可向第二客戶端發送安全提醒消息,該安全提醒消息可以及時通知第二通信賬號的通信用戶關注第一通信賬號的屬性變化,有效防止第一通信賬號的信息偽裝,從而提升了信息交互過程中的信息安全性。
附圖說明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發明實施例或現有技術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或現有技術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僅僅是本發明的一些實施例,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
圖1為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一種安全提醒方法的流程圖;
圖2為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另一種安全提醒方法的流程圖;
圖3為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又一種安全提醒方法的流程圖;
圖4為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一種安全提醒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圖5為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另一種安全提醒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圖6為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安全提醒模塊的一個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
圖7為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安全提醒模塊的另一個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本發明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發明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發明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發明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作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發明保護的范圍。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騰訊科技(深圳)有限公司,未經騰訊科技(深圳)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310147753.0/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