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用于車用雷達系統的雷達裝置有效
| 申請號: | 201310146527.0 | 申請日: | 2013-04-24 |
| 公開(公告)號: | CN104122556B | 公開(公告)日: | 2017-08-15 |
| 發明(設計)人: | 蕭興隆;陳毅山 | 申請(專利權)人: | 啟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G01S13/93 | 分類號: | G01S13/93;G01S13/04 |
| 代理公司: | 北京嘉和天工知識產權代理事務所(普通合伙)11269 | 代理人: | 嚴慎,支媛 |
| 地址: | 中國臺灣新*** | 國省代碼: | 臺灣;7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用于 雷達 系統 裝置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用于車用雷達系統的雷達裝置,尤指一種可減少所需走線,并簡化組裝流程的用于車用雷達系統的雷達裝置。
背景技術
盲點檢測系統是一種利用毫米波(Millimeter Wave)雷達感測技術達到預先示警的車用安全防護技術,其以機器視覺的影像自主辨識方式,檢測車輛盲點區內的障礙物狀態。若系統察覺特定障礙物存在于盲點區中,則主動發出預警燈號或警告聲響等信息給予駕駛者,使駕駛者可根據警示結果決定其行駛方向,避免駕駛者因疏忽或視線死角等因素導致交通意外事故的發生,其運作概念簡略示于圖1中。
如圖1所示,一車輛10后方兩側的點狀區域12、14為駕駛者的視線死角(即盲點區),因此公知的盲點檢測系統是在保險桿內設置兩組無線信號收發器100、102,以通過毫米波無線信號的發射與接收,達到檢測障礙物的目的。需注意的是,圖1為說明盲點檢測系統的運作概念,故標示出無線信號收發器100、102的相對位置。一般而言,無線信號收發器100、102設置于保險桿內,因而可隱藏而不被察覺。此外,由圖1可知,無線信號收發器100、102根據盲點區12、14的位置而分別設置于后方保險桿的兩側。在此情形下,在安裝時需分別針對無線信號收發器100、102的位置進行設定與調整,造成安裝復雜度的增加。
此外,無線信號收發器100、102分別包含三大部分,即數字信號處理(Digital Signal Processing,DSP)、電子控制組件(Electronic Control Unit,ECU)及射頻(Radio-Frequency,RF)部分,這些電路或組件皆需符合車用條件(如溫度、震動等),造成制造成本無法有效降低,甚至因此無法普及于大多數車輛。有鑒于盲點檢測系統可有效降低交通意外的發生率,若能進一步降低盲點檢測系統的制造成本,則可有效提升盲點檢測系統的設置率,對于交通意外所引起的社會成本更可有效降低。
再者,無線信號收發器100、102所分別取得的檢測信號需進一步傳送至車輛內部的電子控制組件,以適時產生預警燈號或警告聲響等信息給予駕駛者。在此情形下,由于無線信號收發器100、102分設于車輛后方的兩側,相關信號走線的復雜度因而增加,而組裝流程的步驟亦隨之增加,可能因此影響車輛可靠度或滿意度。
另一方面,由于車輛保險桿內通常會設置吸震保麗龍或玻璃纖維等,可用空間極為受限,因此盲點檢測系統的供貨商需在車輛設計階段參與決策保險桿的材質及厚度等,并需根據車輛制造商的要求,反復修改無線信號收發器的設計,如此亦會降低時效性。再者,若車用雷達系統的銷售目標為車后市場,亦即雷達供貨商將無法參與決策保險桿的材質及厚度,在此情形下,如何設計適用大部分車輛的無線信號收發器就顯得更為困難。
由上述可知,如何有效降低盲點檢測系統的安裝復雜度、生產成本,并有效適用于車后市場,已成為業界所努力的目標之一。
因此,需要提供一種用于車用雷達系統的雷達裝置來解決上述問題。
發明內容
因此,本發明的主要目的即在于提供一種可減少所需走線,并簡化組裝流程的車用雷達系統的雷達裝置。
本發明公開一種用于車用雷達系統的雷達裝置,該雷達裝置包含:一基座;一第一天線模塊,該第一天線模塊包含一第一發射天線及多個第一接收天線,用來發射一檢測信號及產生一第一信號接收結果,該第一天線模塊固定于該基座之上;一第二天線模塊,該第二天線模塊包含一第二發射天線及多個第二接收天線,用來發射該檢測信號及產生一第二信號接收結果,該第二天線模塊固定于該基座之上;以及一控制系統,該控制系統設于該基座中并耦接于該第一天線模塊及該第二天線模塊,用來輸出該檢測信號至該第一發射天線及該第二發射天線,以及處理該第一信號接收結果及該第二信號接收結果。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啟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經啟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310146527.0/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