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鹽堿地水稻快速旱育苗方法有效
| 申請號: | 201310090185.5 | 申請日: | 2013-03-20 |
| 公開(公告)號: | CN103202196A | 公開(公告)日: | 2013-07-17 |
| 發明(設計)人: | 黃立華;梁正偉;王明明;劉淼;楊昊諭 | 申請(專利權)人: | 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 |
| 主分類號: | A01G16/00 | 分類號: | A01G16/00;A01C1/00;C05G3/00 |
| 代理公司: | 哈爾濱市松花江專利商標事務所 23109 | 代理人: | 韓末洙 |
| 地址: | 150081 黑龍*** | 國省代碼: | 黑龍江;23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鹽堿地 水稻 快速 育苗 方法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旱育苗方法。
背景技術
我國東北的松嫩平原分布著大面積的蘇打鹽堿地,人們在長期的改良治理蘇打鹽堿地的實踐中發現,栽培水稻是生物治理鹽堿地的有效方法之一。近年來,隨著國家增糧計劃的實施和對農業投入的持續增加,蘇打鹽堿地水稻種植面積不斷擴大,隨之顯現的水稻產量低,種植經濟效益差,缺乏高效栽培技術等問題日漸突出。其中,鹽堿地水稻育苗難成為首要亟待解決的問題。
傳統的水稻育苗技術多為拱棚畦育苗或盤育苗,均屬于旱育苗技術。該方法的好處是育苗設備簡單,便于農戶獨立操作,同時旱育苗有利于秧苗根系發育,培育大苗壯苗,便于移栽。但這些方法也暴露出許多問題,特別是在鹽堿化地區,諸如育苗床土難于采集,水稻秧苗生長慢,苗床期過長,秧苗易發病等。歸納起來,主要存在以下幾方面問題。
1、育苗床土采集難,床土酸堿度不易控制。水稻秧苗期喜歡偏酸性的土壤環境,一般育苗床土的pH值要求在4.5~6.5之間,這在鹽堿化地區是很難采集到的,即便采集到相對較好的土壤,也需要進行調酸處理,由于土壤本身具有較大的緩沖性,因此對床土的pH很難控制,同時,連年取土育苗也容易造成生態環境的破壞。
2、育苗周期長,受氣候環境影響較大。北方春季多低溫大風天氣,大風對水稻育苗大棚的破壞性較大,常出現揭棚現象,造成整棟大棚秧苗死亡,同時夜間低溫常造成凍害,水稻秧苗出苗遲,生長慢,通常苗床期高達40~50天。
3、育苗成本高,且易發生病害。由于育苗周期長,且經常遭遇低溫冷害,水稻秧苗期發病率高,常大面積暴發立枯病等病害,造成秧苗大量死亡,既造成育苗的經濟損失,也為后期的機插帶來困難。因此育苗時經常要拌入苗床土內大量的化學藥劑,同時水稻苗床期長,秧苗經歷“脫乳期”,要求不斷進行施肥,進行床土調酸等,大大增加了育苗的物質和人工成本。
發明內容
本發明要解決傳統的水稻育苗技術周期長,受低溫氣候條件影響大,秧苗生長慢,易發病,育苗成本高的技術問題,而提供了鹽堿地水稻快速旱育苗方法。
鹽堿地水稻快速旱育苗方法,具體是按照以下步驟完成的:
一、配制濃度為1.06g/cm3~1.18g/cm3的鹽水,將種子放入鹽水中浸種,其中浸種溫度為36.5℃~38.5℃,浸種時間為24h~36h,再漂洗種子1~2次,剔除空秕粒、雜質和病菌種,得到處理后的種子;
二、選擇酸性草炭土與風沙土混配作為苗床土,將苗床整平,襯薄膜,在苗床上覆厚度為5cm~7cm的苗床土,再整平壓實,然后播種步驟一處理后的種子,每平方米播種0.5kg~0.6kg,再覆土1cm~2cm蓋種,壓實;
三、向步驟二播種后的苗床土中噴水,使苗床土完全濕潤,再覆膜,密封,控制室溫溫度為20℃~35℃,濕度為30%~40%;
四、出苗后揭膜,繼續控制室溫溫度為20℃~35℃,濕度30%~40%,且每天清晨噴灌補水,每周噴施一次氮磷鉀復合肥料,施肥量為8g/m2~10g/m2;
五、移栽前追施送嫁肥,每平方米噴施尿素8g~10g,通風練苗2~3天后,秧苗長至2葉1心,且秧苗高8cm~12cm,進行移栽,完成鹽堿地水稻快速旱育苗方法。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
本發明的鹽堿地水稻快速旱育苗技術,水稻移栽成活率可達100%,而常規育苗移栽后要進行多次補栽才能達到的成活率,采用快速旱育苗方法可一次性實現。同時大幅縮減了育苗時間和育苗成本,本發明的鹽堿地水稻快速旱育苗方法具有以下優點:
1、鹽水選種浸種,一方面可除去附于種子上的病菌,減少苗床病害的發生,另一方面篩選飽滿,成熟度高的種子育苗,有利于培養大苗壯苗,使秧苗提前適應鹽堿逆境,提高了秧苗的耐鹽堿能力,可大大提高移栽成活率。
2、采用草炭土作為育苗床土,解決了床土酸度難于調控的問題,同時具有保肥保水的作用,利用幼苗生長,床土在秧苗移栽時進入本田,增加了鹽堿地土壤有機質含量,有利于本田的改良培肥。
3、覆膜控溫育苗,可減少低溫冷害氣候的影響,促進種子出苗快,出苗齊,出苗后迅速生長,大大縮短育苗周期,減少了苗床病害的發生,同時也減少了人工管理的費用,由于育苗過程中不使用化學藥劑,培育的秧苗特別適合綠色稻米栽培。
按照本發明秧苗生長2周后即長至2葉1心,苗高7cm~8cm,而普通育苗法培育的秧苗僅為1葉,苗高不足5cm,本發明技術培育的水稻秧苗可較常規旱育苗提前移栽15~20天,移栽成活率可達95%以上。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未經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310090185.5/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