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明專利]一種彎道防側滑側翻自動控制系統(tǒng)及方法有效
| 申請?zhí)枺?/td> | 201310086584.4 | 申請日: | 2013-03-19 |
| 公開(公告)號: | CN103121447A | 公開(公告)日: | 2013-05-29 |
| 發(fā)明(設計)人: | 郭烈;黃曉慧;劉寶印;李琳輝;趙一兵;岳明;孫淑軍;李兵;任澤建;張廣西 | 申請(專利權)人: | 大連理工大學 |
| 主分類號: | B60W30/02 | 分類號: | B60W30/02;B60W40/105 |
| 代理公司: | 大連星海專利事務所 21208 | 代理人: | 徐淑東 |
| 地址: | 116024 遼*** | 國省代碼: | 遼寧;2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彎道 防側滑側翻 自動控制系統(tǒng) 方法 | ||
1.一種彎道防側滑側翻自動控制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采用車載自動控制系統(tǒng)對智能車輛進行控制,所述的車載自動控制系統(tǒng)包括:彎道曲率識別模塊、安全車速計算模塊、安全狀態(tài)判斷模塊及系統(tǒng)自動控制模塊,上述模塊依次信號連接;
所述彎道曲率識別模塊用于實時檢測前方彎道的曲率信息,通過以下過程實現(xiàn):
彎道曲率識別模塊利用車載CCD獲取道路圖像,通過圖像預處理,采用Hough變換法擬合道路模型并重建彎道車道線;
攝像機的光軸與地面平行,由于在高速公路上,地面坡度很小,假設路面上任意一點的Y坐標相等,均為攝像機光心到地面的距離H;對于空間任意一點P,其世界坐標(X,Y,Z)與圖像坐標(x,y)存在如下關系,即移動透視投影中心與全局坐標系原點一致:
其中,(X,Y,Z)為世界坐標;(x,y)為圖像坐標;H為攝像機光心到地面的距離;f為焦距;
利用坐標變換對車道線圖像進行轉換,任取空間內車道邊緣線上的四組點,每組各三個點,其世界坐標分別為P1(X1,Y1,Z1)、P2(X2,Y2,Z2)、P3(X3,Y3,Z3),將其分別代入圓弧公式
其中,(a,b)為圓弧形車道線的圓心;R為車道線的曲率半徑;
計算得四組曲率半徑值R1、R2、R3和R4,分別與利用車載GPS/GIS系統(tǒng)輸出的道路坐標所估計的道路曲率相比較,在誤差允許范圍內為可靠曲率信息,求可靠曲率半徑的平均值即為前方彎道的曲率半徑;
所述安全車速計算模塊用于計算彎道臨界安全車速v,通過以下過程實現(xiàn):
安全車速計算模塊計算彎道臨界安全車速v;
當車輛彎道行駛時產(chǎn)生的離心力小于或者等于路面附著力時,汽車不發(fā)生側滑;同時要考慮路面超高可抵消部分離心力,計算公式為:
其中,F為汽車行駛時產(chǎn)生的離心力;Fh為路面超高抵消的部分離心力;Fx為地面附著力;m為汽車質量;v1為不發(fā)生側滑的安全車速;R為彎道曲率半徑;ih為路面超高的橫坡度;φ為橫向附著系數(shù);g為重力加速度;
得到車輛不發(fā)生側滑的安全車速v1,計算公式為:
其中,v1為不發(fā)生側滑的安全車速,φ為橫向附著系數(shù),g為重力加速度,R為彎道曲率半徑,ih為路面超高的橫坡度;
車輛彎道行駛時,不發(fā)生側翻的條件是側傾力矩不大于回正力矩,考慮路面超高的計算公式為:
其中,ΣMф為由汽車離心力引起的側傾力矩;ΣM為由路面超高所抵消的部分離心力引起的側傾力矩;ΣT為回正力矩;m為汽車質量;v2為不發(fā)生側翻的安全車速;R為彎道曲率半徑;h為車輛質心高度;Fh為路面超高抵消的部分離心力;g為重力加速度;b為輪距;ih為路面超高的橫坡度;φ為橫向附著系數(shù);
計算得到車輛不發(fā)生側翻的安全車速v2,計算公式為:
其中,v2為不發(fā)生側翻的安全車速,b為輪距,h為車輛質心高度,g為重力加速度,R為彎道曲率半徑,ih為路面超高的橫坡度,φ為橫向附著系數(shù);
為保證車輛彎道行駛的安全性,避免出現(xiàn)側滑和側翻等危險工況,車速須同時滿足上述兩種約束條件,即
上式取等號時,v為臨界安全車速,v1為不發(fā)生側滑的安全車速,v2為不發(fā)生側翻的安全車速;
所述安全狀態(tài)判斷模塊對當前車速和臨界安全車速v進行判斷,包括兩種情況:
當當前車速大于臨界安全車速v時,系統(tǒng)自動報警,報警信號輸入車載微處理器,操縱系統(tǒng)自動控制模塊的控制器作用,車輛自動制動減速,在整個制動減速過程中,若車速處于高速區(qū)段,理想減速度不斷增加;當車速降至低速區(qū)段時,為避免制動減速度過大,理想減速度保持不變直至車速減為安全車速,通過彎道,由此設置縱向制動減速度?,即:
其中:a1,a2為正實數(shù);0~t1為高速區(qū)段;t1~t2為低速區(qū)段;?
所述系統(tǒng)自動控制模塊的作用是適時調控車輛運行狀態(tài),實現(xiàn)直道自動減速和彎道車道保持,包括:運動學控制器及動力學控制器;
所述運動學控制器的功能是:當當前車速大于臨界安全車速v時,車輛進入直道自動制動減速階段,具體過程如下:
首先,車載微處理器接收系統(tǒng)報警信號,在以車輛為參考的局部坐標系Mij下,設定系統(tǒng)任意初始誤差pe=[xeyeθe]T;
然后,根據(jù)運動學控制律
其中,?k1,k2,k3均為正實數(shù);l為前后輪的軸間距;vr為參考線速度;φr為參考前輪轉向角;vc為期望線速度;φc為期望前輪轉向角;pe=[xeyeθe]T為局部坐標系下車輛運動的位姿誤差;
確定有界控制輸入,跟蹤局部坐標系下的車輛參考位姿pr=[xr?yrθr]T,從而實現(xiàn)時;
其中,p為車輛當前位姿;pr為局部坐標系下車輛參考位姿;
最后,系統(tǒng)控制信號期望線速度和前輪轉向角輸入車載微處理器,操縱系統(tǒng)自動控制模塊的運動學控制器作用,使得車輛當前運行速度v減至此時的臨界安全車速vc;
所述動力學控制器的功能是:當當前車速小于或者等于臨界安全車速v時,智能車輛進入彎道保持階段并順利通過彎道,具體過程如下:
首先,車輛當前車速v由車載傳感器測得,與車輛期望運行速度vc同時輸入車載微處理器;?
然后,根據(jù)動力學控制律
其中,α1,α2>0;β1,β2>0;m為汽車質量;l為前后輪的軸間距;I為車輛繞垂直軸的轉動慣量;v為車輛后軸中心點的線速度;φ為前輪轉向角;vc為期望線速度;φc為期望前輪轉向角;ev為速度系統(tǒng)誤差;eφ為前輪轉角系統(tǒng)誤差;sv(t)為PI型速度滑模面;sφ(t)為PI型前輪轉角滑模面;
確定有界控制輸入,跟蹤車輛期望運行速度,從而實現(xiàn)時;
其中,v為車輛實際運行速度;vc為車輛期望運行速度;
最后,系統(tǒng)控制信號驅動/制動力和轉動力矩輸入車載微處理器,操縱系統(tǒng)自動控制模塊的動力學控制器作用,使得車輛以當前運行速度v安全通過彎道。
2.一種彎道防側滑側翻自動控制方法,具體包括以下步驟:
步驟1:彎道曲率識別模塊利用車載GPS/GIS系統(tǒng)輸出的道路坐標估計道路曲率,并且利用車載CCD獲取道路圖像,通過處理圖像、擬合道路模型來計算彎道半徑,獲取前方彎道的曲率信息;
步驟2:將獲取的彎道曲率半徑信息轉化為數(shù)字信號,輸入車載微處理器后,安全車速計算模塊計算彎道臨界安全車速v;
當車輛彎道行駛時產(chǎn)生的離心力小于或者等于路面附著力時,汽車不發(fā)生側滑;同時要考慮路面超高可抵消部分離心力,計算公式為:
其中,F為汽車行駛時產(chǎn)生的離心力;Fh為路面超高抵消的部分離心力;Fx為地面附著力;m為汽車質量;v1為不發(fā)生側滑的安全車速;R為彎道曲率半徑;ih為路面超高的橫坡度;φ為橫向附著系數(shù);g為重力加速度;
得到車輛不發(fā)生側滑的安全車速v1,計算公式為:
其中,v1為不發(fā)生側滑的安全車速,φ為橫向附著系數(shù),g為重力加速度,R為彎道曲率半徑,ih為路面超高的橫坡度;
車輛彎道行駛時,不發(fā)生側翻的條件是側傾力矩不大于回正力矩,考慮路面超高的計算公式為:
其中,ΣMф為由汽車離心力引起的側傾力矩;ΣM為由路面超高所抵消的部分離心力引起的側傾力矩;ΣT為回正力矩;m為汽車質量;v2為不發(fā)生側翻的安全車速;R為彎道曲率半徑;h為車輛質心高度;Fh為路面超高抵消的部分離心力;g為重力加速度;b為輪距;ih為路面超高的橫坡度;φ為橫向附著系數(shù);
計算得到車輛不發(fā)生側翻的安全車速v2,計算公式為:
其中,v2為不發(fā)生側翻的安全車速,b為輪距,h為車輛質心高度,g為重力加速度,R為彎道曲率半徑,ih為路面超高的橫坡度,φ為橫向附著系數(shù);
為保證車輛彎道行駛的安全性,避免出現(xiàn)側滑和側翻等危險工況,車速須同時滿足上述兩種約束條件,即
上式取等號時,v為臨界安全車速,v1為不發(fā)生側滑的安全車速,v2為不發(fā)生側翻的安全車速;
步驟3:運用車載傳感器測得當前車速,在車載微處理器中,安全狀態(tài)判斷模塊對當前車速和臨界安全車速v進行判斷,包括兩種情況:
當當前車速大于臨界安全車速v時,系統(tǒng)自動報警,報警信號輸入車載微處理器,操縱系統(tǒng)自動控制模塊的控制器作用,車輛自動制動減速,在整個制動減速過程中,若車速處于高速區(qū)段,理想減速度不斷增加;當車速降至低速區(qū)段時,為避免制動減速度過大,理想減速度保持不變直至車速減為安全車速,通過彎道,由此設置縱向制動減速度?,即:
其中:a1,a2為正實數(shù);0~t1為高速區(qū)段;t1~t2為低速區(qū)段;?
步驟4:系統(tǒng)自動控制模塊控制智能車輛順利通過彎道,包括以下步驟:
步驟4.1:當當前車速大于臨界安全車速v時,運動學控制器控制車輛進入直道自動制動減速階段,包括以下子步驟:
步驟4.1.1:車載微處理器接收系統(tǒng)報警信號,在以車輛為參考的局部坐標系Mij下,設定系統(tǒng)任意初始誤差pe=[xeyeθe]T;
步驟4.1.2:根據(jù)運動學控制律
其中,?k1,k2,k3均為正實數(shù);l為前后輪的軸間距;vr為參考線速度;φr為參考前輪轉向角;vc為期望線速度;φc為期望前輪轉向角;pe=[xeyeθe]T為局部坐標系下車輛運動的位姿誤差;
確定有界控制輸入,跟蹤局部坐標系下的車輛參考位姿pr=[xr?yrθr]T,從而實現(xiàn)時;
其中,p為車輛當前位姿;pr為局部坐標系下車輛參考位姿;
步驟4.1.3:系統(tǒng)控制信號期望線速度和前輪轉向角輸入車載微處理器,操縱系統(tǒng)自動控制模塊的運動學控制器作用,使得車輛當前運行速度v減至此時的臨界安全車速vc;
步驟4.2:當當前車速小于或者等于臨界安全車速v時,動力學控制器控制智能車輛進入彎道保持階段并順利通過彎道,包括以下子步驟:
步驟4.2.1:車輛當前車速v由車載傳感器測得,與車輛期望運行速度vc同時輸入車載微處理器;?
步驟4.2.2:根據(jù)動力學控制律
其中,α1,α2>0;β1,β2>0;m為汽車質量;l為前后輪的軸間距;I為車輛繞垂直軸的轉動慣量;v為車輛后軸中心點的線速度;φ為前輪轉向角;vc為期望線速度;φc為期望前輪轉向角;?ev為速度系統(tǒng)誤差;eφ為前輪轉角系統(tǒng)誤差;sv(t)為PI型速度滑模面;sφ(t)為PI型前輪轉角滑模面;
確定有界控制輸入,跟蹤車輛期望運行速度,從而實現(xiàn)時;
其中,v為車輛實際運行速度;vc為車輛期望運行速度;
步驟4.2.3:系統(tǒng)控制信號驅動/制動力和轉動力矩輸入車載微處理器,操縱系統(tǒng)自動控制模塊的動力學控制器作用,使得車輛以當前運行速度v安全通過彎道。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大連理工大學,未經(jīng)大連理工大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yè)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lián)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310086584.4/1.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wǎ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