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發動機總成有效
| 申請號: | 201310085918.6 | 申請日: | 2013-03-18 |
| 公開(公告)號: | CN103174488A | 公開(公告)日: | 2013-06-26 |
| 發明(設計)人: | 王亮;王平;宋奇榮 | 申請(專利權)人: | 力帆實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F01L1/053 | 分類號: | F01L1/053;F01L1/34;F01L1/20;F02B29/02;F02F1/42 |
| 代理公司: | 北京信遠達知識產權代理事務所(普通合伙) 11304 | 代理人: | 趙百令;劉大玲 |
| 地址: | 400037 重*** | 國省代碼: | 重慶;85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發動機 總成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發動機技術領域,更具體的涉及一種發動機總成。
背景技術
發動機作為汽車的心臟,充足的進氣量能夠保證油氣混合充分,進而提高發動機動力性能及降低排放。
發動機的進氣道和排氣道設置在發動機的缸蓋上,現有技術中,進氣道為鑄造成型的普通毛坯孔,氣流經過進氣道的喉口處后,再經過氣門流入燃燒室內,現有技術中VVT(Variable?Valve?Timing,可變氣門正時系統)系統通過配備的液壓控制閥及相位器,對發動機凸輪的相位進行調節,從而使得氣門開啟、關閉的時間隨發動機轉速的變化而變化,以提高充氣效率,增加發動機低轉速扭矩、功率、降低發動機油耗。
相位器的工作油道包括前置進油孔和后置進油孔,油壓控制閥為二位三通閥,其第一油路與相位器的前置進油孔相連接,第二油路與液壓油供給裝置相連接,第三油路與相位器的后置進油孔相連接。
工作時,ECU(Electronic?Control?Unit,電子控制單元,又稱“行車電腦”)通過反饋需要進氣正時前置的信息時,油壓控制閥通過改變閥位使其第一油路打開,關閉第二油路和第三油路,機油通過相位器的前置進油孔進入相位器總成的液壓閥,在液體壓力作用下改變液壓閥的開度,致使改變發動機的進氣相位。同樣,當ECU通過反饋需要進氣正時后置的信息時,油壓控制閥控制第三油路打開,關閉第一油路和第二油路,機油通過相位器的后置進油孔進入相位器總成的液壓閥,在液體壓力作用下改變液壓閥的開度,致使進氣相位改變。
然而,現有技術中,油壓控制閥與液壓油供給裝置之間的連接和以及與相位器總成之間的連接均是通過外置管路進行連接的,由于外置管路易受外力影響,進而易造成液壓不穩定的問題,導致氣門的開度控制不穩定,進而導致發動機燃燒室內進氣流量不穩定的問題。
此外,由于現有技術中的進氣道和排氣道均為鑄造成型的普通毛坯孔,氣流在經過進氣道和排氣道的喉口位置時遇到的阻力較大,進而影響了發動機的進氣量。
因此,如何優化現有技術中影響進氣流量的氣門控制系統、進氣道和排氣道,以提高發動機燃燒室的燃燒效率,成為本領域技術人員所要解決的重要技術問題。
發明內容
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明提供了一種發動機總成,控制進氣流量的氣門控制系統、進氣道和排氣道均進行了優化,進而有效提高了發動機燃燒室的燃燒效率。
本發明提供的一種發動機總成,包括主體、設有進氣道和排氣道的缸蓋以及設置于所述主體內的凸輪軸,還包括與所述主體為一體式的殼體,所述殼體包括相位器總成安裝部和油壓控制閥安裝部,所述凸輪軸設有與相位器總成的前置進油孔和后置進油孔分別連接的前置進油道和后置進油道,所述缸蓋設有與所述前置進油道相連通的第一環形油路和與所述后置進油道相連通的第二環形油路,且所述殼體設有將所述油壓控制閥的第一閥口與所述第一環形油路相連通的第一油路、將所述油壓控制閥的第二閥口與所述液壓油供給裝置相連通的第二油路以及所述油壓控制閥的第三閥口與所述第二環形油路相連通的第三油路;且所述進氣道的進氣喉口處設有第一球形凹槽,所述出氣道的排氣喉口處設有第二球形凹槽。
優選地,所述前置進油道和所述后置進油道均包括相連通的軸向油道和徑向油道,所述前置進油道和所述后置進油道的軸向油道分別與所述前置進油孔和所述后置進油孔相連通;所述前置進油道和所述后置進油道的徑向油道分別與所述第一環形油路和所述第二環形油路相連通。
優選地,所述第一球形凹槽的半徑為5-7mm,所述第二球形凹槽的半徑為8.5-10.5mm。
優選地,所述第一球形凹槽的半徑為6mm,所述第二球形凹槽的半徑為9.5mm。
優選地,所述VVT系統的排氣正時齒輪的厚齒朝向薄齒的端面上開設有環槽,所述環槽中安裝有消隙彈簧,所述消隙彈簧的一端與第一定位銷抵接,所述消隙彈簧的另一端與第二定位銷抵接,所述第一定位銷與所述厚齒相固定,所述第二定位銷與所述薄齒相固定,所述消隙彈簧通過彈力使所述薄齒產生順時針旋轉趨勢;所述消隙彈簧對所述薄齒產生的彈力大小為13Nm~23Nm。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力帆實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未經力帆實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310085918.6/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