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蛋白質定量分析方法有效
| 申請號: | 201310084444.3 | 申請日: | 2013-03-18 |
| 公開(公告)號: | CN103207154A | 公開(公告)日: | 2013-07-17 |
| 發明(設計)人: | 王宗乾;李長龍;陳維國;孫瑞霞 | 申請(專利權)人: | 安徽工程大學 |
| 主分類號: | G01N21/31 | 分類號: | G01N21/31 |
| 代理公司: | 暫無信息 | 代理人: | 暫無信息 |
| 地址: | 241000*** | 國省代碼: | 安徽;34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蛋白質 定量分析 方法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于化學分析領域,尤其涉及一種蛋白質材料定量分析的方法,特別用于指導真絲、合成蛋白質纖維、羽絨等材料的低損傷加工工藝的優化與表征。
背景技術
目前的蛋白質成分的標準定量分析方法是基于N元素含量測試的凱氏定氮法,這種方法的最大問題是只認N元素,而不考慮其來源,這就給食品、材料等領域中的蛋白質分析帶來很多的麻煩,乃至給不法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機,如在奶粉中添加含N量極高的三聚氰胺,造成了及其惡劣的社會問題。同時,絲綢、羊毛、羽絨等蛋白質纖維在染整加工、服用過程中,當經受不合適的酸堿、氧化劑等化學藥劑,或使用中的紫外光照、熱量等外在因素的影響,會造成蛋白質成分損失。中國專利號為CN200910172516.3公開了一種食品中蛋白質含量快速檢測方法,根據樣品中蛋白質與檢測試劑起顯色反應,反應產物在610nm處有最大吸收峰,通過比較不同濃度蛋白質標準樣品的Abs610(吸光度)值,制定標準曲線,進而計算待測物中蛋白質的含量,該檢測方法具有檢測方便、測量速度快且檢測成本較低等優點,可以滿足快速檢測蛋白質的需要。但這種檢測方法且需要配制較為復雜的溶液,十二烷基鹽組合等多種助劑的加入將使溶液渾濁,直接影響測量吸光度值的準確性,且蛋白質材料中多糖類等其他非蛋白質成分可與染料形成基色,測量不能真實反映蛋白質吸光值,并且本方法測量對象較為局限。
發明內容
本發明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準確度高、實驗簡便易行的蛋白質材料中蛋白質定量分析的方法。
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采取的技術方案為提供一種蛋白質定量分析方法,包括如下步驟:
(1)制備芳香胺類重氮鹽;
(2)蛋白質材料與芳香胺類重氮鹽進行重氮偶合;
(3)對上述重氮偶合產物進行光譜測試;
(4)根據光譜特征建立吸光度與酪氨酸含量的標準曲線;
(5)取待測樣品經上述前三個步驟處理后得到其重氮偶合產物的吸光度;
(6)根據上述標準曲線的線性關系推導出其酪氨酸含量;
(7)根據待測樣品的酪氨酸含量,推導出其蛋白質含量。
優選的,所述的蛋白質材料為絲素粉、絲素膜、酪素、羊毛粉、真絲、合成蛋白質纖維或羽絨材料。
優選的,所述的芳香胺類重氮鹽為苯胺重氮鹽、鄰硝基苯胺重氮鹽、間硝基苯胺重氮鹽、對硝基苯胺重氮鹽或者間苯二胺重氮鹽。
優選的,所述的蛋白質材料為親水性,將蛋白質材料與重氮鹽進行浸染偶合工藝。
優選的,所述的蛋白質材料為疏水性,將蛋白質材料溶于有機溶劑后再與重氮鹽進行浸染偶合工藝。
優選的,所述的吸光度采用分光光度計測試。
采用本發明的技術方案,不需要對蛋白質材料進行水解,消除了水解過程對蛋白質測試精確度的影響,同時本發明還可以消除含N元素色素或染料對材料蛋白質分析結果的影響,本方法簡便易行、測量更準確、測試對象更廣,通過對偶合反應溫度和時間的控制,得到的重氮偶合產物較純,便于后面光譜測量的進行。
對于蛋白質材料采取浸染偶和工藝使蛋白材料與重氮鹽充分發生偶合反應。對于親水性蛋白質材料,保證重氮鹽稍過量;對于疏水性蛋白質材料,將材料溶于有機溶劑,便于偶合反應的充分進行。
本發明方法為蛋白質定量分析提供一種全新的思路,實驗操作簡便,具有重要的科學意義和實際應用的價值。
附圖說明
圖1是本發明酪氨酸殘基重氮偶合反應機理圖;
圖2是本發明的偶合反應裝置,其中:1-攪拌機,2-溫度計,3-滴液漏斗,4-三口燒瓶,5-低溫浴槽;
圖3是本發明實施例偶合產物的光譜側視圖;
圖4是本發明根據光譜特征建立的吸光度與酪氨酸含量的標準曲線。
具體實施方式
芳香族伯胺和亞硝酸作用生成重氮鹽的反應稱為重氮化。
Ar-NH2+2HX+NaNO2-→Ar-N2X+NaX+2H2O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安徽工程大學,未經安徽工程大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310084444.3/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