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RFID安全認證方法無效
| 申請號: | 201310073495.6 | 申請日: | 2013-03-08 |
| 公開(公告)號: | CN103218633A | 公開(公告)日: | 2013-07-24 |
| 發明(設計)人: | 文光俊;馬玉林;李建 | 申請(專利權)人: | 電子科技大學;河源市特靈通通訊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G06K17/00 | 分類號: | G06K17/00;H04L9/32 |
| 代理公司: | 成都宏順專利代理事務所(普通合伙) 51227 | 代理人: | 周永宏 |
| 地址: | 611731 四川省成*** | 國省代碼: | 四川;5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rfid 安全 認證 方法 | ||
1.一種RFID安全認證方法,包括如下步驟:
S1.讀寫器隨機產生兩個正整數r1與R1,并將其存儲在私有存儲空間,其中,r1∈[1,M],R1∈(0,N1),M為待選取的加密算法的數目,所述的加密算法與M個數字一一對應,N1為預先設定的值,根據r1特定的取值選擇對應的加密算法E1對R1和加密算法E1對應的密鑰序列K1組成的數據流(K1,R1)進行加密,加密后的結果為E1(K1,R1),同時讀寫器不停對外發出讀寫請求命令,讀寫器檢測到標簽以后將r1,R1以及對加密后的結果E1(K1,R1)發送給檢測到的標簽;
S2.被檢測到的標簽收到讀寫器發來的r1、R1以及E1(K1,R1)之后,將R1與E1(K1,R1)分別存儲在私有存儲空間,根據r1選取存儲在標簽加密算法庫中相對應的加密算法E1’,并使用加密算法E1’對R1和與算法E1’對應的密鑰序列K1’組成的數據流(K1’,R1)進行加密,加密后的結果為E1’(K1’,R1),然后將其與E1(K1,R1)進行比較,如果二者完全一致,通過第一輪安全認證,否則終止本次會話;
S3.第一輪安全認證通過之后,標簽將其ID號ID1使用加密算法E1進行加密,并將加密之后的結果E1(K1,ID1)發送給讀寫器;
S4.讀寫器收到標簽發來的E1(K1,ID1)之后,將其與r1一起發送給后臺數據庫服務器;
S5.后臺數據庫服務器收到讀寫器發來的r1和E1(K1,ID1)之后,根據參數r1選擇對應的解密算法對數據包E1(K1,ID1)進行解密,并將解密得到的ID號在后臺數據庫中進行驗證,如果找到與其完全匹配的ID號則通過第二輪安全認證,否則終止本次會話;
S6.第二輪安全認證通過之后,后臺數據庫服務器隨機產生兩個正整數r2和R2,其中r2∈[1,M],R2∈(0,N2),N2為預先設定的值,根據r2的值選擇對應的加密算法E2,并用其對參數R2和加密算法E2對應的密鑰序列K2組成的數據流(K2,R2)進行加密得到E2(K2,R2),同時再次使用加密算法E2對標簽ID號進行加密,得到E2(K2,ID1)然后將r2以及加密后的結果E2(K2,R2)和E2(K2,ID1)發送給讀寫器;
S7.讀寫器收到后臺數據庫服務器發來的r2和E2(K2,R2)和E2(K2,ID1)之后,通過參數r2選擇相應的解密算法對數據包E2(K2,R2)進行解密得到R2,然后將R1與R2作為輸入參數,使用存儲在讀寫器中的密鑰生成算法L生成密鑰L(R1,R2),并將其賦值給Key作為本次通信的動態密鑰,最后使用加密算法E2對Key進行加密得到E2(K2,Key),并將其與r2、R1、R2和E2(K2,ID1)一起發送給標簽;
S8.標簽收到讀寫器發來的r2、R1、R2、E2(K2,Key)和E2(K2,ID1)之后,通過r2選擇對應的解密算法分別對數據包E2(K2,Key)和E2(K2,ID1)進行解密得到Key和ID1,緊接著將Key存放在動態密鑰區,并將解密得到的ID1與標簽自身的ID號進行比對,如果比對結果不一致則立即終止本次會話,否則將R1與R2作為輸入參數,使用存儲在標簽中的密鑰生成算法L’生成密鑰L’(R1,R2),并將其賦值給Key’;最后將解密得到Key與Key’進行比對,如果Key與Key’完全一致則通過第三輪安全認證,否則終止本次會話。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RFID安全認證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驟S1所述的M=4。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RFID安全認證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驟S1所述的加密算法具體為:TEA、DES、IDEA和HIGHT。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RFID安全認證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驟S1所述的N1=1000。
5.根據權利要求1或4所述的RFID安全認證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驟S6所述的N2=1000。
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RFID安全認證方法,其特征在于,讀寫器通過WiFi網絡或者GSM無線網絡與后臺數據庫服務器通信。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電子科技大學;河源市特靈通通訊有限公司,未經電子科技大學;河源市特靈通通訊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310073495.6/1.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