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人造血管制備裝置有效
| 申請號: | 201310073079.6 | 申請日: | 2013-03-07 |
| 公開(公告)號: | CN103156707A | 公開(公告)日: | 2013-06-19 |
| 發明(設計)人: | 楊紅軍;徐衛林;向艷麗;葉青 | 申請(專利權)人: | 武漢紡織大學 |
| 主分類號: | A61F2/06 | 分類號: | A61F2/06 |
| 代理公司: | 暫無信息 | 代理人: | 暫無信息 |
| 地址: | 430073 *** | 國省代碼: | 湖北;42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人造 血管 制備 裝置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人造血管制備裝置,屬于生物醫學工程領域。
背景技術
在血管類疾病的治療過程中,需要使用人造血管進行血管的置換或者搭橋,以維持血液循環系統的完整性,保證為人體各個器官輸送營養和氧氣,延續人體的生命。目前在臨床中使用到的人造血管分為兩類,一類是生物血管,其中包含了自體血管,異體血管和異種血管,另外一類是合成血管,主要是滌綸和膨化聚四氟乙烯制備的大口徑管狀物。生物血管在使用過程中具有很好的長時間通暢率,但是在置換血管時對技術要求較高和對人體創傷較大,因此不適合應用在臨床中,研究重點轉移到合成血管。合成血管中的滌綸和膨化聚四氟乙烯材料制備的血管只適合應用在血流速度較快的大口徑(內徑>6mm)人造血管中,而小口徑人造血管(內徑≤6mm)還一直未獲得滿意的臨床使用效果。造成小口徑人造血管失敗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滌綸和膨化聚四氟乙烯材料的彈性較差,無法制備出與人體血管力學性能相似的管狀物。
聚氨酯因具有良好的彈性被應用在小口徑人造血管中。聚氨酯是由多異氰酸酯和聚醚多元醇或聚酯多元醇或/及小分子多元醇、多元胺或水等擴鏈劑或交聯劑等原料制成的聚合物。大量的實驗數據表明聚氨酯材料不僅具有良好的彈性,而且還具有很好的耐磨性和一定的生物相容性和血液相容性,適合應用在小口徑人造血管中。
在聚氨酯小口徑人造血管的研究中主要采用的原料是熱塑性聚醚或聚酯型聚氨酯,制備的方法是將聚氨酯母粒溶解在有機溶液中,利用相轉變法或冷凍法使溶液進行成型,得到具有一定內徑和一定厚度的小口徑人造血管。但是在制備過程中由于聚氨酯溶液是一種流動性的液體,很難控制其流動方向,制備的人造血管管壁要求較薄,表面稍有液體的堆積或者液體的缺損均會影響到血管管壁的均勻性。當血管管壁出現不均勻時,血管的力學性能會出現很大的波動,影響到血管的長時間通暢率。目前還未有專門的裝置來制備血管管壁均勻的聚氨酯小口徑人造血管。
發明內容
針對以上問題,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人造血管制備裝置,使用此裝置制備出具有管壁均勻的人造血管,制備的血管與人體的血管具有相似的力學性能。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的技術方案為:
一種人造血管制備裝置,制備裝置由組合上蓋,外模管,內模管,組合下蓋組接構成,內模管和外模管呈中空狀,組合上蓋頂部內壁設有上內模管接口,上內模管接口呈中空狀,組合上蓋下端設有上外模管接口,組合上蓋的上內模管接口和上外模管接口在同一中心線上,組合上蓋上方設有對稱的進料口,進料口上方設置帽罩,組合下蓋底部內壁設有下內模管接口,下內模管接口呈中空狀,組合下蓋上端設有下外模管接口,組合下蓋的下內模管接口和下外模管接口在同一中心線上,組合下蓋的邊壁設有抽氣孔,組合上蓋中的上外模管接口和上內模管接口分別與外模管和內模管的一端連接,組合下蓋中的下外模管接口和下內模管接口分別與外模管和內模管的另一端連接。
所述的組合上蓋中的上外模管接口和上內模管接口,組合下蓋中的下外模管接口和下內模管接口和外模管,內模管之間連接方式為接插式或旋轉式。
所述的人造血管制備裝置的上蓋,外模管,內模管和組合下蓋均采用玻璃或不銹鋼或聚四氟乙烯材料。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武漢紡織大學,未經武漢紡織大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310073079.6/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一種藺草席染色烘干工藝
- 下一篇:混合動力系統的動力結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