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使用清潔能源的茶葉萎調做青殺青一體機有效
申請號: | 201310065718.4 | 申請日: | 2013-03-03 |
公開(公告)號: | CN103330009A | 公開(公告)日: | 2013-10-02 |
發明(設計)人: | 李祥龍 | 申請(專利權)人: | 李祥龍 |
主分類號: | A23F3/06 | 分類號: | A23F3/06;F24H7/02 |
代理公司: | 暫無信息 | 代理人: | 暫無信息 |
地址: | 354300 福建省南平*** | 國省代碼: | 福建;35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關鍵詞: | 使用 清潔 能源 茶葉 萎調做青 殺青 一體機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茶葉加工機械領域,尤其是茶葉萎調、做青、殺青機。
背景技術
茶葉是我國農村經濟的一個主導產業。但我國在茶葉生產中,能耗方式主要還是依靠木炭和薪柴。無論是烏龍茶、紅茶、還是綠茶生產,在萎調、殺青(炒青)這種現象都普遍存在。
以閩北烏龍茶、紅茶為實例進行分析:
武夷巖茶為代表的閩北茶葉以特有的品質躋身中國十大名茶行列,且被譽為“茶中之王”。當前主產區集中在閩北武夷新區范圍內,茶葉總面積達到近三十萬畝。閩北茶產業為農民的增收、農村經濟的發展起到了關鍵作用。
但當前武夷新區范圍茶葉產區茶葉生產中,也存在較為突出的問題。這就是紅茶、烏龍茶等主要品種茶葉初制中,燃柴燒炭都具有普遍性,燃柴燒炭嚴重存在于茶葉生產的萎調、做青和殺青這些環節。烏龍茶綜合做青環節燒炭比例接近100%,烏龍茶、紅茶殺青環節燒柴比例也在95%以上。閩南烏龍茶采用萎調、搖青一體化方式的春茶生產也存在燒炭的問題,其他地區綠茶、紅茶的生產也都存在同樣的問題。
茶葉生產依賴燒炭燒柴供熱,不能推廣使用清潔能源——電能,不利于節能減排、燒炭炭灰污染和做青環境缺氧對茶葉品質造成不利影響、綜合做青炭火盆供熱和燃柴殺青,不可能實現生產過程的精確自動控制,限制了茶葉生產技術的改造和升級,不利于茶葉生產的標準化,對茶葉品質的穩定性產生不良影響。武夷山茶區實施了不少武夷山巖茶產業化關鍵技術應用開發與研究項目,但承擔這些項目的單位目前都是用炭火盆供熱做青。可見這一問題解決的難度確實很大。當前茶葉生產改柴改碳,重點是要在切實可行的關鍵技術上取得突破。??
當前茶葉生產改柴改碳的主要技術障礙分析:
武夷新區烏龍茶和紅茶生產,隨著生產環境的變化和勞動力成本的提高,生產中耗能方式和集中點也出現了相應的變化。燃柴燒炭嚴重存在于做青和殺青(包括紅茶生產)兩個環節。在初制干燥走水環節燒炭效率低,大多數茶企使用烘干機,以煤或油為燃料,能促進茶葉品質提升的炭火加熱反而很少采用。
第一、做青環節依賴燒炭供熱根本原因:
做青是形成烏龍茶芳香醇厚品質的關鍵工序。福建省先后研制推廣了滾筒式做青機,目前在生產上應用的主導設備,主要型號有6CZ?-2?-?100型、6CZ?-92?-?120型等,這些都是20世紀七、八十年代的產品,最早的型號只是應用在搖青涼青上,產品結構上沒有大的變化,但名稱卻因其功能的擴展發生相應變化。
萎凋涼青灘葉翻葉費工費時,占用空間很大,隨著勞動力成本提高、以及生產場地越來越緊張,日光萎凋在閩北烏龍茶生產中比例越來越少;加之閩北春季天氣變化大,春茶季節雨天陰天多,除了少數大的茶企采用攤青機和萎凋槽萎凋,中小茶企萎凋工序一般都放在做青機上完成,閩北烏龍荼產區采用省時省工的萎凋搖晾一體式做青,即萎凋、搖青、晾青都在做青機內進行。現在閩南茶區春茶生產也在改變涼搖分置的傳統加工方式,采用更為省時省工的萎凋搖晾一體式做青。因此這些類型做青機現在也叫做綜合做青機,在性能上具有萎凋、涼青、搖青三種作用。在結構上滾筒式綜合做青機采用內外兩層雙筒體結構,一般由外轉筒、固定于外轉筒內的通風筒、風機、加熱裝置、機架等組成。內層筒體用于送風,筒體上密布出風孔,外層筒體也密布出風孔,具有通風均勻的特點;外層轉筒用于貯葉與搖青。供熱方式采用在進風口放置炭火盆,或在進風口設置電加熱裝置,用于熱風萎凋,或做青過程的加溫。
據不完全統計,在武夷新區茶區綜合做青機使用炭火盆供熱的比例高得驚人,除了武夷山源美茶業有限公司用電加熱做青,其余基本都是使用炭火盆供熱。就是原來購進的有電加熱功能的綜合做青機,用戶也把電加熱部分去除,炭火盆供熱占共占50000臺(不完全統計數據)綜合做青機保有量的99%以上,基本上沒有采用清潔的電加熱方式或其他清潔能源。造成這種狀況的根本原因是: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李祥龍,未經李祥龍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310065718.4/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