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輪胎氣密層的生產工藝及裝置無效
| 申請號: | 201310060036.4 | 申請日: | 2013-02-05 |
| 公開(公告)號: | CN103144235A | 公開(公告)日: | 2013-06-12 |
| 發明(設計)人: | 張維東;楊樹新;燕北存 | 申請(專利權)人: | 朝陽浪馬輪胎有限責任公司 |
| 主分類號: | B29C43/24 | 分類號: | B29C43/24;B29C43/46;B29L30/00 |
| 代理公司: | 暫無信息 | 代理人: | 暫無信息 |
| 地址: | 122009 *** | 國省代碼: | 遼寧;2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輪胎 氣密 生產工藝 裝置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輪胎氣密層技術領域,特別涉及輪胎氣密層的斷面成形技術中的輪胎氣密層生產工藝及所用裝置。
背景技術
氣密層是輪胎生產中重要部件,主要用來防止輪胎漏氣,其對輪胎的安全使用至關重要。同時,氣密層處在輪胎的整個內表面,用膠量較大,且一般采用氣密性能較好的鹵化丁基橡膠生產。由于輪胎氣密層在輪胎生產成型過程中中部拉伸變薄較多,為保證氣密層整體厚度一致且用膠量最小,氣密層截面應制成弓形(如圖3所示形狀),同時為保證不同規格輪胎使用,該弓形截面圓弧邊的曲率半徑R1應不同。
目前在輪胎生產特別是載重子午線輪胎生產過程中,輪胎氣密層一般采用擠出壓延法進行生產,但該工藝需要頻繁更換型輥來分段滿足不同規格的輪胎氣密層生產,造成設備和工裝成本高,生產線的有效利用率低,工人勞動強度大等問題。為此,如何高質、高效、低成本生產氣密層被本領域技術人員所關注。
發明內容
本發明目的是克服現有技術存在的缺陷,提供一種無須更換型輥即可生產出不同規格的氣密層產品,并實現連續調節的輪胎氣密層生產工藝及裝置。
采用本發明工藝及裝置生產輪胎氣密層無須換型輥或口型板,只需要調整兩輥間的輥距C和兩輥的軸交叉度E即可生產出各種不同規格的氣密層產品。本發明所提出的技術方案是:
一種輪胎氣密層生產工藝,是氣密層膠料通過上、下輥壓延機壓延后形成弓形氣密層,其特征是:在生產不同規格輪胎氣密層的方法是:所述的弓形氣密層截面曲率半徑R1通過調整輥軸的軸交叉度E來達到,弓形氣密層的中點厚度H是通過調整輥距C來實現;所述壓延機上、下輥的其中一輥采用中凹輥,另一輥為平輥;軸交叉度E是通過調整裝置作用于中凹輥輥軸上的軸承座,使軸承座前后移動,輥距C是通過調整裝置作用于平輥輥軸上的軸承座,使軸承座上下移動,軸交叉度E與輥距C在空間的調整方向為正相交。
本發明輪胎氣密層生產工藝所使用的裝置,其特征是:所述壓延機的上輥采用曲率半徑R的中凹輥,下輥為平輥,軸交叉度E調整裝置中的減速機輸出端連接絲桿,絲桿與中凹輥上的軸承座外表面相鉸接使絲桿帶動軸承座前后移動,輥距C調整裝置中的減速機輸出端連接絲桿,絲桿與平輥上的軸承座外表面相鉸接使絲桿帶動軸承座上下移動。
所述的中凹輥曲率半徑R的設定,是按照所生產各規格氣密層截面曲率半徑R1中最小規格的氣密層曲率半徑R1設定的。
本發明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如下特點:
1、本發明生產輪胎氣密層無須換型輥或口型板,只需要調整兩輥間的輥距C和兩輥的軸交叉度E即可生產出各種不同規格的氣密層產品;由于輥距調節裝置和軸交叉調節裝置均可連續調節,可高精度達到生產的氣密層實際截面與設計截面吻合,提供了進一步優化氣密層截面設計的可能,可最大減少用膠量,實現了產品低成本、高品質;
2、因為只需調整設備的兩個工藝參數即可完成不同規格的產品生產,能夠避免更換規格時的生產中斷,即保證了前面工序的生產穩定性和連續性,進一步提高了產品的物理性能和設備利用率;
3、免除了生產操作中更換工裝的工作,降低了勞動強度,無需更換工裝設計、制作大量工裝,進一步降低了制作成本,設備結構簡潔、一次性資金投入小。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明設備中凹輥兩輥壓延機結構示意圖。
圖2是沿圖1中A-A向剖左視圖。
圖3為產品氣密層截面形狀的結構示意圖。
圖中:上輥1,上輥軸1-1,下輥2,下輥軸2-1,軸交叉調整裝置3,輥距調整裝置4,膠料5,制品6,機架7,軸承座8,軸承9。
具體實施方式
本發明是通過調整設備的兩個工藝參數即可完成不同規格產品氣密層的生產,當氣密層膠料通過上、下輥壓延機壓延后形成弓形氣密層時,通過該調整裝置來完成不同規格產品生產的調節方法。這種生產不同規格輪胎氣密層產品的調節方法是:弓形氣密層截面曲率半徑R1通過調整輥軸的軸交叉度E來達到,弓形氣密層的中點厚度H是通過調整輥距C來實現的;
輥軸的軸交叉度E是通過調整裝置作用于上輥軸1-1上的軸承座8,使軸承座8帶動軸承9前后移動,輥距C是通過調整裝置作用于下輥軸2-1上的軸承座8,使軸承座帶動軸承9上下移動,軸承9作用在上輥或下輥的軸頭,軸交叉度E與輥距C在空間的調整方向為正相交。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朝陽浪馬輪胎有限責任公司,未經朝陽浪馬輪胎有限責任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310060036.4/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