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ABS模塊與制動管路預裝工作臺有效
| 申請號: | 201310055825.9 | 申請日: | 2013-02-21 |
| 公開(公告)號: | CN103085026A | 公開(公告)日: | 2013-05-08 |
| 發明(設計)人: | 宋紹蕾 | 申請(專利權)人: | 安徽江淮汽車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B25B27/00 | 分類號: | B25B27/00 |
| 代理公司: | 北京維澳專利代理有限公司 11252 | 代理人: | 王立民 |
| 地址: | 230022 *** | 國省代碼: | 安徽;34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abs 模塊 制動 管路 預裝 工作臺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是一種專用的乘用車生產領域,特別是指一種ABS模塊與相關制動硬管的預裝工作臺。
背景技術
ABS(Anti-locked?Braking?system)模塊在整車行駛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位置,目前的ABS模塊與相關的制動管路一般都采取較傳統的管路螺紋連接。其中有六根相關制動管路需連接至ABS模塊,六根制動管路分成兩組:4根和2根,與ABS模塊的連接位置在不同的兩個相互垂直的平面上:A平面和B平面,具體情況如圖1所示。其中,A平面由于ABS模塊自身結構的限制,4根制動管路固定點之間的間距不足15mm,當使用定扭扳手擰緊時操作空間很小,單次擰緊幅度小于90°,完成裝配耗時長、效率低,此處經常成為生產線上的瓶頸工位,嚴重影響生產節拍。
針對ABS模塊自身特點制作線邊預裝臺,采用線邊預裝ABS模塊與相關的制動管路的方式,可以有效地解決該瓶頸工位問題。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ABS模塊與制動管路預裝工作臺的技術方案,通過本技術方案能夠實現以下目的:
1、依據該ABS模塊和管路的結構設計,該預裝臺能保證模塊和管路之間的裝配狀態正確。
2、由于ABS模塊與管路連接時有一定的扭矩要求,因此該預裝臺能承受一定的扭矩。
3,操作方便,即模塊和管路在預裝臺上固定及或取件方便。
本發明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實現的:
一種ABS模塊與制動管路預裝工作臺,包括有:預裝臺臺體、夾具總成及管路導向支撐組成;所述預裝臺臺體包括有支撐架及固定于支撐架上的臺面組成;所述夾具總成及管路導向支撐安裝于臺面上。
所述管路導向支撐包括有三個,分別為第一管路導向支撐、第二管路導向支撐和第三管路導向支撐。
所述第一管路導向支撐和第三管路導向支撐同夾具總成相連接,所述第二管路導向支撐同夾具總成分開設置;所述第一管路導向支撐、第三管路導向支撐及夾具總成的連線垂直于第三管路導向支撐與第二管路導向支撐的連線。
所述夾具總成位于第一管路導向支撐和第三管路導向支撐之間。
所述第二管路導向支撐為倒L型,其L型短邊平行于預裝臺面。
所述L型短邊上設置有防護墊,所述防護墊的上表面為向夾具總成一側傾斜的斜面,該斜面同遠離夾具總成一側的豎邊之間設置有圓形導角。
本發明同現有技術相比的有益效果是:
1、保證管路走向的正確性,有效地解決了瓶頸工位問題。
2、操作方便,可以參考此設計思路,經過改造之后可以滿足不斷增加的新車型ABS模塊與相關制動管路的裝配。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明ABS模塊與管路連接時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發明結構示意圖;
圖3為本發明使用安裝圖;
圖4為本發明結構示意正向視圖;
圖5為本發明結構示意頂向視圖;
圖6為本發明局部放大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通過實施例來詳細說明本發明的技術方案,應當理解的是,以下的實施例僅能用來解釋和說明本發明的技術方案而不能解釋為是對本發明的限制。
如圖2至圖6所示,ABS模塊與制動管路預裝工作臺,包括有:預裝臺臺體1、夾具總成2及管路導向支撐組成;所述預裝臺臺體1包括有支撐架12及固定于支撐架上的臺面11組成;所述夾具總成2及管路導向支撐安裝于臺面上。管路導向支撐包括有三個,分別為第一管路導向支撐3、第二管路導向支撐4和第三管路導向支撐5。在本發明的其它實施例中,可以根據不同的車型進行調整,因此管路導向支撐的數量可以為2個或多于3個,均能實現本發明的技術方案。
第一管路導向支撐3和第三管路導向支撐5同夾具總成2相連接,分別位于夾具總成2的兩側,所述第二管路導向支撐4同夾具總成2分開設置。第一管路導向支撐、第三管路導向支撐及夾具總成的連線垂直于第三管路導向支撐與第二管路導向支撐的連線。
夾具總成位于第一管路導向支撐和第三管路導向支撐之間。
第二管路導向支撐為倒L型,其L型短邊平行于預裝臺面。L型短邊上設置有防護墊,所述防護墊的上表面為向夾具總成一側傾斜的斜面,該斜面同遠離夾具總成一側的豎邊之間設置有圓形導角。其管路導向支撐的設計方式是為了滿足制動管路的走向及布局。
本發明的具體工作方式為: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安徽江淮汽車股份有限公司,未經安徽江淮汽車股份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310055825.9/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