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全智能釣魚器有效
| 申請號: | 201310050090.0 | 申請日: | 2013-01-01 |
| 公開(公告)號: | CN103907579A | 公開(公告)日: | 2014-07-09 |
| 發明(設計)人: | 馮春富 | 申請(專利權)人: | 馮春富 |
| 主分類號: | A01K91/06 | 分類號: | A01K91/06;A01K97/00;A01K74/00 |
| 代理公司: | 暫無信息 | 代理人: | 暫無信息 |
| 地址: | 222000 江蘇省連云*** | 國省代碼: | 江蘇;32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智能 釣魚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于釣魚用品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全智能釣魚器。
背景技術
傳統的釣魚都是采用釣魚竿,釣魚者拿著釣魚竿釣魚,人在釣魚時得全神貫注地看著水里的浮子,時間長了容易產生疲勞,釣魚本來就是一項放松的事情,當釣魚者產生疲勞時,真是適得其反,而且每次都只能釣上一條魚,有時候魚太大時,也不是那么容易釣上來,來回消耗時間和精力太多。現在釣魚者往往喜歡一個人照看多個釣魚竿,一個人有時候就忙不過來,顯得捉襟見肘,不利于人們的休閑享受。初學者釣魚時,往往由于時候掌握得不夠到位,導致空勞無獲,以致于失去了對釣魚的興趣。如今我國國情,有大約9千萬之多的釣魚愛好者都是喜歡這一項放松方式,既能得到一份美餐又能得到身心放松,但現在的釣魚竿存在著諸多缺陷,從而不能滿足人們的生活所需,釣魚時,魚一般都是一群,一次只能釣上一條,有時候魚很大時,一般的釣魚桿也很難釣上來,沒有一定的技術和好的工具很難完成,本產品只要啟動產品永無空網,不見兔子不撒鷹,為了改善人們的生活樂趣,培養人們的釣魚愛好,需要一款多功能方便的釣魚工具。
發明內容
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明全智能釣魚器所采用的技術方案如下:
全智能釣魚器,包括魚桿和魚線,魚桿和魚線相連接,其特征在于:魚線的下部與大肚子漂相連接,大肚子漂下部通過魚線與捕魚裝置相連接,捕魚裝置包括魚食投放區、物體移動感應器、魚網、魚網固定圈和拋針,魚食投放區上部與移動感應器緊密結合在一起,移動感應器上部與捕魚裝置盒相連接,捕魚裝置盒中設有一圈拋針,拋針包括磁鐵針和射出針,磁鐵針和射出針連接在一起,拋針放在拋針卡槽中,每個拋針對應一個拋錘,拋錘通過彈性線與捕魚裝置盒壁和彈桿相連接,彈桿位于捕魚裝置盒的中央部,彈桿下部與閉合開關相連接,閉合開關與移動感應器通過線路連接在一起,移動感應器與觸碰按鈕連接在一起,捕魚裝置盒的外壁設有魚網固定圈,魚網的二端分別固定在拋針和捕魚裝置盒的外壁的魚網固定圈上。其原理魚食投放處投放魚食引誘魚,若有魚接近產品時,物體移動感應器起到反應后開啟閉合開關,拋錘帶動彈桿向上返力,拋錘擊打拋針,拋針快速射出捕捉移動物體,即時尾部磁鐵針相互吸附在一起,優選地:魚網與拋針連接處在磁鐵針和射出針的連接處,剛好讓魚網端更加穩定地與拋針相連接,魚網固定圈,可以旋轉把魚網旋轉在一起,本發明創造可以根據需要,調整產品的大小,適合各種場所捕魚或水中的移動活物,大到鯨魚也可以捕捉,只要網足夠大,魚線足夠結實就行,可以與各種魚桿或者搖線器相配合使用,產品應用面廣,利于推廣和應用。
優選地:的拋針與水平方向的夾角為25-60度,使能夠更大范圍地捕捉到水里的移動物體。
優選地:魚線上帶有刻度尺,可以更好地根據人們的需要測量水的深度,魚的活動范圍,適應人們的各種各樣的釣魚需求。
優選地:拋錘的材料為彈性材料,可以更好地擊打拋針,使拋針迅速準確地發出去。
優選地:移動感應器與搖控器相連接,通過遙控器控制移動感應器的打開,也可以通過線路與魚桿相連接使人們更好地控制移動感應器的打開與閉合。
優選地:移動感應器為防水材料做成,有利于產品的使用不會影響到移動感應器的使用壽命。
優選地:射出針的形狀為圓錐形,有利于在水里更好落入,捕捉到更多的魚。優選地:拋針的數量設定為8個,可以更好地在水中捕捉到移動物體。
優選地:魚線上套有水深測量漂,水深測量漂浮在水面上觀測水深,利于人們尋找最合適的捕捉深度,產品可以在深水或海中捕捉各種移動物體。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明全智能釣魚器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發明全智能釣魚器的捕魚裝置彈出開關未彈出時結構圖。
圖3為本發明全智能釣魚器的捕魚裝置俯視圖。
圖4為本發明全智能釣魚器的拋針結構示意圖。
圖5為本發明全智能釣魚器的捕魚裝置彈出開關彈出時結構圖。
圖6為本發明全智能釣魚器的捕魚裝置捕魚時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馮春富,未經馮春富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310050090.0/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