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明專利]手持電子裝置及其滑動機構總成有效
| 申請?zhí)枺?/td> | 201310048287.0 | 申請日: | 2013-02-06 | 
| 公開(公告)號: | CN103687362A | 公開(公告)日: | 2014-03-26 | 
| 發(fā)明(設計)人: | 葉至善;張元鴻 | 申請(專利權)人: | 宏達國際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H05K5/00 | 分類號: | H05K5/00;H04M1/02 |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柳沈律師事務所 11105 | 代理人: | 陳小雯 | 
| 地址: | 中國臺*** | 國省代碼: | 中國臺灣;7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手持 電子 裝置 及其 滑動 機構 總成 | ||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手持電子裝置及其滑動機構總成,且特別是涉及一種滑蓋式手持電子裝置及其滑動機構總成。
背景技術
近年來,隨著科技的發(fā)展,數(shù)字產(chǎn)品可在日常生活中提供使用者隨時取得所需的資訊。另一方面,由于電子裝置已逐漸朝向輕薄短小的趨勢發(fā)展,使得手持電子裝置的需求也日漸上升。手持電子裝置例如是移動電話(Mobile?Phone)以及個人數(shù)字助理器(Personal?Digital?Assistant,PDA)等數(shù)字產(chǎn)品,通常具有較小的體積及重量,使用者便于隨身攜帶,且可用手執(zhí)持及操作,具有很高的便利性。
以移動電話為例,早期的移動電話多采直立式設計。為了提高移動電話的攜帶便利性,同時維持其熒幕和鍵盤的面積,移動電話也逐漸發(fā)展出例如折疊式設計及滑蓋式設計等可增加使用面積的機體設計。
以滑蓋式設計而言,其上下機體以滑動機構互相連接,滑動機構可使上下機體相對滑動以呈現(xiàn)展開與收合等不同的操作狀態(tài),并且連接上下機體使其不致于因滑動而分離。因此,上下機體于重疊時占有最小體積,并可在特定的操作狀態(tài)下展開以提供較大的使用面積。
然而,在已知技術中,此種滑蓋式設計的滑動機構是設置在上下機體之間。因此,當機體于展開狀態(tài)時,上下機體會有部分重疊,使得下機體的部分可用區(qū)域被上機體遮蔽。此外,為了增加手持電子裝置的操作多元性與便利性,滑蓋式設計更可加入轉動機構,使得上下機體可通過滑動機構與轉動機構互相耦接,以實現(xiàn)相對滑動與相對轉動等手動操作。然而,結合滑動與樞轉功能的機構通常具有較大的體積,使得手持電子裝置的可利用空間受到更大的限制,即上下機體之間會有更大的重疊區(qū),而使得鍵盤、熒幕或是其他元件的位置與尺寸受到限制。同時,過于復雜的機構設計也會影響手持電子裝置的可靠度與良率,并且增加手持電子裝置的制作成本。
發(fā)明內容
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手持電子裝置,其具有體積較小、設計較簡單且具有定位功能的樞轉機構,使得耦接樞轉機構的兩機體具有較小的重疊區(qū),并使手持電子裝置能半自動地旋轉。
本發(fā)明再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滑動機構總成,適于耦接于兩物件之間,以使其能半自動地旋轉。
為達上述目的,本發(fā)明提出一種手持電子裝置,包括一第一機體、一第二機體、一滑動模塊以及至少一轉動模塊。滑動模塊耦接于第二機體,其中第二機體適于通過滑動模塊滑動于一第一位置與一第二位置之間。轉動模塊耦接于第一機體與滑動模塊之間,第二機體適于通過轉動模塊相對于第一機體旋轉,其中第二機體適于接受一外力,以由第二位置旋轉至一臨界位置,轉動模塊適于接收外力以儲存一能量,且當?shù)诙C體通過臨界位置時,轉動模塊適于釋放能量,以帶動第二機體由臨界位置旋轉至一第三位置,而在第一機體與第二機體之間形成一夾角。
在本發(fā)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第二機體適于沿一轉軸相對于第一機體旋轉。各轉動模塊包括一第一軸桿、一第一定位凸輪、一第一轉動凸輪、一第一彈性件以及一第一連桿。第一軸桿配置于第一機體上,第一軸桿的延伸方向平行于轉軸。第一定位凸輪套設于第一軸桿上,且第一定位凸輪具有一第一定位部。第一轉動凸輪套設于第一軸桿上,其中第一轉動凸輪具有面向第一定位部的一第一配合面,且第一轉動凸輪在第一配合面上具有一第二定位部,用以與第一定位部相配合。第一彈性件耦接于第一定位凸輪。第一連桿耦接于第一轉動凸輪與滑動模塊之間。
當?shù)诙C體由第二位置旋轉至臨界位置時,第一連桿帶動第一轉動凸輪沿第一軸桿轉動,使第二定位部與第一定位部相互錯位,以推動第一定位凸輪遠離第一轉動凸輪,使第一彈性件儲存一第一彈性位能。當?shù)诙C體通過臨界位置時,第一彈性件適于釋放第一彈性位能,以推動第一定位凸輪復位,并帶動第一定位部與第二定位部回到相配合的狀態(tài),使第一轉動凸輪繼續(xù)沿第一軸桿轉動,以通過第一連桿帶動第二機體由臨界位置旋轉至第三位置。
在本發(fā)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轉動模塊更包括一第二軸桿、一第二定位凸輪、一第二轉動凸輪、一第二彈性件以及一第二連桿。第二軸桿配置于第一機體上,且第二軸桿的延伸方向平行于轉軸。第二定位凸輪套設于第二軸桿上,且第二定位凸輪具有一第三定位部。第二轉動凸輪套設于第二軸桿上,其中第二轉動凸輪具有面向第三定位部的一第二配合面,且第二轉動凸輪在第二配合面上具有一第四定位部,用以與第三定位部相配合。第二彈性件耦接于第二定位凸輪。第二連桿耦接于第二轉動凸輪與滑動模塊之間。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宏達國際電子股份有限公司,未經(jīng)宏達國際電子股份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yè)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lián)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310048287.0/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wǎng)。
- 上一篇:一種羊毛織物的增深整理方法
 - 下一篇:殼體結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