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處置填埋堆放的舊垃圾用于丘陵鹽堿濕地植栽竹柳的方法有效
| 申請號: | 201310048188.2 | 申請日: | 2013-02-07 |
| 公開(公告)號: | CN103069946A | 公開(公告)日: | 2013-05-01 |
| 發明(設計)人: | 熊漢夫;楊俊義;蒙漢康 | 申請(專利權)人: | 熊漢夫;楊俊義;蒙漢康 |
| 主分類號: | A01B79/02 | 分類號: | A01B79/02;B09B3/00 |
| 代理公司: | 暫無信息 | 代理人: | 暫無信息 |
| 地址: | 530021 廣西壯族自治區*** | 國省代碼: | 廣西;45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處置 堆放 垃圾 用于 丘陵 鹽堿 濕地 植栽竹柳 方法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以往數十年填埋堆放的舊垃圾用作肥料的處置技術,屬垃圾處理、肥料制作與林業開發相結合的生態環保領域,特別是涉及一種處置填埋堆放的舊垃圾用于丘陵鹽堿濕地植栽竹柳的方法。
背景技術
我國每個城市成長所形成的軌跡,就像松柏樹木生長的年輪,一圈又一圈地向外延伸,稱其為環道,每一環道都體現了一個城市的發展周期,而每個周期都留下一個共同的、只是組成成分大同小異的垃圾山或垃圾填埋場。我國城市的生活垃圾,采取填埋法處理的(包括平原地區堆放場)約占90%左右,歷年填埋堆放的生活垃圾累計有幾十億噸。三十年前,人們可以對這些垃圾山或填埋場置之不理,因為它們尚在郊外、在農村;二十年前,這些垃圾山或填埋場被圈進了城市環道,成了市區的一大“景點”,開始引起人們關注,而新的垃圾山或填埋場又在環道外繞圈成長起來(據媒體報道,北京市四環外、五環外、六環外有數百個垃圾山或填埋場);近十年,隨著我國工業化、城鎮化步伐加快,城市人口急劇膨脹,垃圾山或填埋場規模也越來越大,已達到城市無法承受的地步(僅天津市某區填埋垃圾就有上千萬噸,占地幾百畝)。不用說大城市,縣城也是如此(山東鄆城縣堆放的垃圾就有數百萬噸,占地60多畝)。尤其是平原地區,地皮緊缺,如今實在難以找到填埋堆放垃圾之地。在三十年、二十年、十年過去之后,那些垃圾山或填埋場所在地,如今已是城市的黃金地段。各級政府雖心系民生,但面對歷史遺留的垃圾山和填埋場,也顯得十分焦慮和無奈。人們盼望新“愚公”的出現,用“愚公移山”的精神,搬走那些垃圾山和填埋場,讓這些黃金地段造福人民。怎樣處置這些舊垃圾?焚燒顯然不成,因為舊垃圾水分大,熱值低,燒不著,加助燃劑成本高不劃算,況且進爐多少出爐幾乎還是多少,殘渣多,還需另找地方填埋或堆放,得不償失。實踐證明,對新舊垃圾的處置,無論焚燒發電還是燒水泥,不僅成本高虧本大,且燃燒產生的粉塵和二噁英都會嚴重污染環境。到目前為止,尚未發現無害化處置舊垃圾,搬走原有垃圾山和填埋場的任何可行的方案。本發明就是在我們繼利用生活垃圾、餐廚垃圾、污水處理廠污泥制作微生物有機肥,以確保不再產生新的垃圾山和填埋場之后,針對舊垃圾成分復雜,尤其建筑垃圾所占比重較大;又經多年日曬雨淋,營養揮發,肥效流失,與新垃圾制肥比較,無疑增加很多費用,經濟上不劃算,必須再創新技術這一實際情況,經周密調研,發現舊垃圾經填埋或長期堆放已腐爛發酵熟化,悟出了本發明,即處置以往形成的那些垃圾山或填埋場時,可以用相關物料配制舊垃圾,形成竹柳專用的培養基,直接在丘陵黃土地、干旱缺水地帶、低洼易澇地、灘涂地、濕地、鹽堿地等所有不宜種植糧食作物的土地上,植栽生態環保樹木——超速生竹柳,綠化祖國,發展林業,為人民謀福利。
發明內容
發明目的:本發明的目的是研究利用生態環保植物超速生竹柳的特殊功能參與原有垃圾山和填埋場舊垃圾的無害化處理,并用舊垃圾混配相關物料發酵腐熟制成的坑床肥料來促進竹柳生長,從而獲得顯著的環境效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熊漢夫;楊俊義;蒙漢康,未經熊漢夫;楊俊義;蒙漢康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310048188.2/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互感器
- 下一篇:全阻燃型應答器數據傳輸電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