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巖蟲-海參池塘混合養殖方法無效
| 申請號: | 201310046439.3 | 申請日: | 2013-02-06 |
| 公開(公告)號: | CN103098731A | 公開(公告)日: | 2013-05-15 |
| 發明(設計)人: | 楊大佐;周一兵;劉海映;張麗霞;張旭峰 | 申請(專利權)人: | 大連海洋大學 |
| 主分類號: | A01K61/00 | 分類號: | A01K61/00;A01K67/033 |
| 代理公司: | 大連非凡專利事務所 21220 | 代理人: | 田和穗 |
| 地址: | 116000 遼*** | 國省代碼: | 遼寧;2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巖蟲 海參 池塘 混合 養殖 方法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養殖方法,特別是一種巖蟲-海參池塘混合養殖方法。
背景技術
海參養殖業是我國北方地區水產養殖的重要產業,2011年我國沿海地區海參養殖面積達100萬畝,實現產值近200億元,占地區海水養殖業產值的近1/3,已成為區域型支柱行業。然而,隨著池塘養殖的快速發展,單一的池塘養殖模式造成了養殖病害的發生,并制約了池塘養殖的效益。
刺參是典型的底棲生物,其棲息、攝食、生長、排泄均處于底質表面。人工池塘養殖使刺參在攝食底質表面沉積性有機碎屑的同時,其糞便等代謝廢物也大量沉積于池底。糞便長期累積而無法有效清除,將會造成C、N、P等營養元素過度累積、底質逐步老化,服務功能也日益降低。與此同時,沉積質作為池塘營養的主要儲存庫,營養鹽(如N、P等)可以通過擴散、對流、沉積物再懸浮等過程向上覆水體釋放。在外源輸入一定的情況下,沉積物富營養化后對上覆水釋放的氮、磷將成為封閉或半封閉水體水質惡化的重要原因(蔡立勝、方建光,2004)。也就是說刺參的生活特性與和池塘單一養殖模式造成了其生存環境質量的下降。因此,合理有效清除池塘內刺參糞便等沉積性有機污染物質,防止底質富營養化的發生,保證生態系統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的順利進行,為養殖動物提供良好的生活環境,是刺參養殖業健康發展的基礎。
發明內容
本發明是為了解決現有技術所存在的上述不足,提出一種通過巖蟲的生物利用,實現降低海參糞便等有機污染物在池塘底部的沉積,并可以有效預防池塘底質的富營養化發生,從而達到促進海參的生長、降低病害發生的巖蟲-海參池塘混合養殖方法。
本發明的技術解決方案是:一種巖蟲-海參池塘混合養殖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a、在池塘內設置硬質海參礁,第一年的5-6月份向池塘內投放50-200頭/kg的大規格海參苗種進行海參的養殖,養殖周期為1-2年,輪捕輪放,
b、第一年的5-6月份向池塘內投放苗種規格為0.5-2cm的巖蟲苗種,投苗密度為1-3萬/畝,
c、第二年的6月1日至7月31日,利用浮游動物網撈取池塘內中上層水內的浮游動物,顯微鏡鏡檢確認為巖蟲浮游幼蟲后,1個月內都采取只進水、不出水的養殖方法,且進水用40目網過濾,
d、養殖期間每1-2年為一個周期進行海參的采捕,海參采捕為常規潛水員撈補。每3年為一個周期進行巖蟲的采捕,采捕方式為排干池水,采捕池塘底質表面的全部海參后,進行巖蟲的人工挖捕,在挖捕巖蟲的同時,進行池底淤泥的清污,為下一次海參和巖蟲的播種做準備。
所述的投放巖蟲苗種時采用小船劃水、水舀潑苗的方式。
所述的投放巖蟲苗種時采用在進水口注水過程中均勻潑灑的方式。
所述的硬質海參礁為天然石頭、水泥塊或磚瓦。
所述的浮游動物網為網目大小為160μm的Ⅱ型浮游動物網。
本發明同現有技術相比,具有如下優點:
本種巖蟲-海參的池塘混合養殖方法,根據巖蟲和海參的生活特性,通過人工投放海參和巖蟲苗種,在近海養殖池塘進行進行這兩種底棲動物的混合養殖。首先它有效地利用了海參糞便等池塘沉積性有機顆粒物,將其作為巖蟲的餌料,降低了其過度累積后造成池底污染的幾率;其次它可以提高單位池塘的養殖收益,由于巖蟲具有高度的經濟價值,因此使混合養殖的單位畝產收益率提高1-2倍;每三年通過人工挖掘的方式采捕巖蟲一次,采挖過程的同時進行池底清淤和底質翻新,改變了普通池塘養殖池塘底質淤泥長期無法清除的問題。它通過不同生物的食物鏈關系,對巖蟲進行合理的生物利用,從而達到降低海參糞便等有機污染物在池塘底部的沉積的目的,能夠有效預防池塘底質的富營養化,進而促進海參的生長和降低病害的發生,并降低了病害的發生。因此可以說這種養殖方法具備了多種優點,特別適合于在本領域中推廣應用,其市場前景十分廣闊。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說明本發明的具體實施方式。
實施例一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大連海洋大學,未經大連海洋大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310046439.3/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一種新型增粘樹脂的合成方法
- 下一篇:一種抗靜電碳纖維增強的聚乙烯復合材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