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防治棉花黃萎病的復方中草藥制劑及其生產方法有效
| 申請號: | 201310045556.8 | 申請日: | 2013-02-05 |
| 公開(公告)號: | CN103109876A | 公開(公告)日: | 2013-05-22 |
| 發明(設計)人: | 孟慶華 | 申請(專利權)人: | 孟慶華 |
| 主分類號: | A01N65/32 | 分類號: | A01N65/32;A01P3/00 |
| 代理公司: | 濟南誠智商標專利事務所有限公司 37105 | 代理人: | 韓百翠 |
| 地址: | 250100 山東省濟南市歷*** | 國省代碼: | 山東;37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防治 棉花 黃萎病 復方 中草藥 制劑 及其 生產 方法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防治棉花黃萎病的復方中草藥制劑及其生產方法,屬于中草藥農業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棉花黃萎病(Verticillium?Wilt)是一種土傳真菌性病害,其分布范圍廣、為害程度重、寄主范圍寬、傳播途徑多、存活時間久,目前已遍布美國、中國、俄羅斯、印度等棉花主產區,成為世界性為害棉花的第一病害,并且由于生產上一直未找到理想的控制方法和防治技術,被稱作棉花的癌癥。我國棉花黃萎病于1935年從美國引種傳入,此后不斷蔓延,特別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由于環境條件變化、抗蟲棉大面積推廣、棉區多年連作、病菌致病力多變等原因,黃萎病在我國棉花主產區呈現加重危害的趨勢。目前,我國黃萎病發生面積約占植棉總面積的50%,每年損失皮棉7.5×104~10×104t,直接經濟損失16×108~20×108元,已成為當前制約棉花生產實現高產、穩產、優質的瓶頸。
棉花黃萎病(Ver?ticillium?Wilt)的致病菌為大麗輪枝菌(Ver?ticillium?dah?liae),屬半知菌亞門(Deuteromycotina)、淡色菌科(Moniliaceae)、輪枝菌屬(Verticillium)。棉花感病后的癥狀表現多種多樣,其中以維管束褐變和葉片萎蔫脫落最為突出。一般在棉株生長的現蕾期發病,花鈴期為發病高峰,發病時葉片癥狀最先表現為邊緣或主脈之間呈現淡黃色不規則斑塊;隨后病斑逐漸擴大,并變成褐色、干枯,逐漸向上發展,感病棉株葉片變黃,干枯脫落,棉鈴變小,脫鈴率高,導致產量降低。美國Schnathorst等(1996)根據不同菌系對棉花致病的嚴重程度和癥狀類型,將其劃分為落葉型(T1)和非落葉型(SS4)。國內以海島棉、陸地棉和中棉3大棉種的不同抗感品種為鑒別寄主,依據致病力強弱將我國棉花黃萎病菌劃分為3個生理型(陸家云,1983)。關于黃萎病菌的致病機制,以堵塞和中毒的討論最多。棉花病株導管常因菌絲及孢子的大量繁殖,同時刺激鄰近的薄壁細胞產生膠狀物質及侵填體而堵塞導管,使水分和養分的運輸發生困難,從而導致棉株萎蔫。李正理等曾對棉花黃萎病葉進行了解剖觀察,發現病葉中脈基部、中部和頂部導管內均有菌絲、膠狀物和侵填體堵塞的現象。也有人指出,正常的導管潛在輸水能力遠遠超過棉株總需水量,因此,導管堵塞只是導致棉花萎蔫的部分原因,更重要的是病菌在棉株體內產生毒素作用的結果。呂金殿等分析證明病菌產生的毒素物質是一種酸性糖蛋白,其中蛋白質含量85.25%,糖含量14.74%。蛋白質中酸性氨基酸占18.4%,堿性氨基酸占8.3%。純化的毒素糖蛋白具有對棉苗強烈的致萎作用。
在棉花栽培品種中,多數海島棉品種對黃萎病具有高的抗病性,并且其抗病性在不同的地域及年際間具有很高的穩定表現,但經過幾十年的遺傳育種實踐證明,用經典遺傳育種方法難以獲得高抗及豐產的陸地棉品種。國外防治黃萎病常用輪作方法,我國由于人均耕地少而難以應用。化學防治污染環境,生物防治成本高而且防治效果不理想。
發明內容
為解決現有防治棉花黃萎病技術存在的不足,本發明提供了一種防治棉花黃萎病的復方中草藥制劑及其生產方法,該復方中草藥制劑殺菌性強、藥效長、成本低、無殘留,并且長期使用不產生抗藥性,對植物無傷害,對人畜安全,不污染環境。
本發明解決該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防治棉花黃萎病的復方中草藥制劑,其特征是,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制成:黃芪10~40,苦參10~20,黃連10~20,黃芩10~20,蒲公英5~11,柴胡5~10,連翹6~11,金銀花10~15,大青葉7~12.5,藿香5~10。
生產方法,包括如下步驟:
(1)熬制:按上述重量份稱取原料備用;首先將水(加水量為中藥總質量的2.5-3.5倍)加入反應釜中,加入黃芪、苦參、黃芩、柴胡和大青葉,逐漸加熱,100℃~110℃控溫反應240±5分鐘,再加入黃連、連翹、蒲公英和藿香,100℃~110℃控溫反應90±5分鐘,最后加入金銀花,100℃~110℃控溫反應50±5分鐘;
(2)過濾:從反應釜排除熬制液,通過板框過濾機壓縮過濾,得到過濾液;
(3)真空濃縮:過濾液通過泵打到球形真空濃縮鍋中,溫度100-105℃,真空度為620~660mmHg下濃縮15~30分鐘,得到濃縮液(1公斤中藥原料濃縮為450-550ml的濃縮液),并打開出樣口;
(4)無菌灌裝:將濃縮液通過灌裝機計量裝入包裝桶或包裝袋。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孟慶華,未經孟慶華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310045556.8/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