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快速制備石墨烯薄片的方法
| 申請號: | 201310045343.5 | 申請日: | 2013-02-05 |
| 公開(公告)號: | CN103072980A | 公開(公告)日: | 2013-05-01 |
| 發明(設計)人: | 韓志東;王永亮;董立敏;許達;董文哲;徐峰 | 申請(專利權)人: | 哈爾濱理工大學 |
| 主分類號: | C01B31/04 | 分類號: | C01B31/04 |
| 代理公司: | 哈爾濱東方專利事務所 23118 | 代理人: | 陳曉光 |
| 地址: | 150080 黑龍*** | 國省代碼: | 黑龍江;23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快速 制備 石墨 薄片 方法 |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于碳素材料技術領域,提供了一種快速大量制備石墨烯薄片的新方法。
背景技術:
石墨烯,作為一種新興的碳材料,具有一系列獨特的力學、電學、熱學等優異特性,例如斷裂強度約為125GPa,電子遷移速率高達20000cm2·V-1·S-1,熱導率可達5000W·m-1·K-1。因此國內外針對石墨烯開展了極為廣泛的理論研究、制備研究和應用實踐。目前,關于石墨烯的制備合成可分為兩個方面:一是實現大面積完美單層石墨烯的制備,研究其優異的力學、電學和熱學等性能;二是在可允許的缺陷含量內,實現石墨烯材料的快速大規模制備,并實現其在特定生產領域的應用。
我國石墨儲量及產銷量居世界首位,因此實現以石墨為原材料快速宏量制備石墨烯,具有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前景。目前對于石墨烯的研究已開發了一些制備方法,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但是在快速宏量獲得石墨烯方面,仍然存在許多問題。
目前石墨烯的制備大致可以分為:1)微機械剝離法、2)化學氣相沉積法、3)外延生長法、4)氧化石墨烯還原法。1)微機械剝離法是最初發現石墨烯的方法,其本質是利用機械力破壞石墨片層間作用。該方法主要缺點在于效率特別低,且得到的石墨烯層數和尺寸無法控制,因此無法實現批量制備。導致由機械剝離法所制備石墨烯是世界上最貴的材料之一。2)化學氣相沉積法可實現大尺寸石墨烯的制備,但是所制備石墨烯為納米級到微米級石墨烯晶疇的拼接,其晶界的存在嚴重降低了石墨烯的質量和性能。3)外延生長法基于高溫下殘留碳原子的重排形成石墨烯,該方法在制備大尺寸石墨烯方面具有明顯優勢,但是效率低下,且實驗條件苛刻,材料基底價格也較昂貴。4)采用氧化石墨烯還原法制備石墨烯成為近幾年的熱點,其優勢在于方法簡單且可實現批量制備。
基于氧化石墨烯還原法已衍生出一系列的石墨烯制備技術,使石墨烯的制備效率較微機械剝離法和外延生長法有了明顯提高,且成本有了一定的降低。例如在冰浴條件下采用濃硝酸和高錳酸鉀對石墨進行氧化,8小時左右獲得氧化石墨,進一步采用高功率微波輻照的方法可實現石墨烯的制備。基于二次插層法也可實現石墨烯的制備,如首先將石墨進行氧化插層2~6小時獲得一次插層化合物,并在600~900℃處理1分鐘,然后進行2~6小時的二次插層,并再次600~900℃處理1分鐘,最后進行超聲處理或機械研磨獲得石墨烯。該方法雖然實現了4~12小時內制備石墨烯,但是其缺點在于涉及到2次600~900℃熱處理過程,能耗較大。
發明內容:
本發明提供一種快速的石墨烯的制作方法,能耗低,速度快,質量更好。
本發明的目的是這樣實現的:
快速制備石墨烯薄片的方法,取原料石墨、固體氧化劑和液體氧化劑:
(1)石墨質量份數為10:固體氧化劑質量份數為1~3:主要液體氧化劑質量份數為30~50,輔助液體氧化劑質量分數5~10,將固體氧化劑和液體氧化劑按質量份數混合后,將石墨置于混合溶液中,在30℃下進行氧化插層30min;
(2)將上述氧化插層后石墨進行水洗抽濾,并加入到濃度為10~40%質量比的硝酸鹽水溶液中,此時石墨與硝酸鹽的質量比約為10:5~15?;30℃下進行水浴反應30min,獲得多元石墨層間化合物;
(3)將上述多元石墨層間化合物進行水洗抽濾后,在水溶液中超聲處理0.5~1.5小時,利用超聲空化作用實現石墨片層的剝離;
(4)在超聲作用下,以陰離子表面活性劑為分散劑,實現石墨烯薄片的均勻分散;
(5)將所得溶液進行離心分離,獲得含有5-10個片層的石墨烯薄片的溶液。
所述的快速制備石墨烯薄片的方法,所述的固體氧化劑為重鉻酸鉀或者高錳酸鉀中的一種,所述的液體氧化劑中主要液體氧化劑為濃硫酸,輔助液體氧化劑為氯磺酸、雙氧水、濃硝酸中的一種或者多種物質的混合物;所述硝酸鹽溶液為硝酸鈉溶液、硝酸鐵溶液、硝酸鉀溶液中的一種、兩種或多種混合液。
所述的快速制備石墨烯薄片的方法,所述的超聲處理的超聲功率為400~900W,處理時間為1小時。
所述的快速制備石墨烯薄片的方法,所述表面活性劑為十二烷基硫酸鈉、十二烷基苯磺酸鈉等陰離子表面活性劑中的一種或者多種。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哈爾濱理工大學,未經哈爾濱理工大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310045343.5/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