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多孔端面的車用螺旋槽旋轉密封環有效
| 申請號: | 201310043796.4 | 申請日: | 2013-02-04 |
| 公開(公告)號: | CN103115151A | 公開(公告)日: | 2013-05-22 |
| 發明(設計)人: | 胡紀濱;趙一民;苑士華;吳維 | 申請(專利權)人: | 北京理工大學 |
| 主分類號: | F16J15/34 | 分類號: | F16J15/34;F16J15/40 |
| 代理公司: | 北京理工大學專利中心 11120 | 代理人: | 高燕燕;李愛英 |
| 地址: | 100081 *** | 國省代碼: | 北京;1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多孔 端面 螺旋 旋轉 密封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密封環,具體涉及一種多孔端面的車用螺旋槽旋轉密封環,屬于汽車傳動裝置的密封工程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在車輛傳動系統中,旋轉密封環用于濕式離合器或制動器的配油裝置,是其中的關鍵密封元件,直接影響著傳動裝置的整體性能、安全性、可靠性和耐久性。在實際的使用過程中經常因為旋轉密封的失效,而導致傳統裝置的整體故障。其失效形式多是密封端面的嚴重磨損,這種磨損失效取決于摩擦對偶面的潤滑狀態。
發明內容
有鑒于此,本發明提供了一種多孔端面的車用螺旋槽旋轉密封環,能夠通過旋轉密封環端面微孔和螺旋槽的結構設計,在高速高壓工況下螺旋槽產生流體動壓力實現非接觸潤滑,低速工況下微孔的固油作用保證油膜潤滑,從而減小摩擦磨損,提高其使用性能和壽命。
一種多孔端面的車用螺旋槽旋轉密封環,該旋轉密封環的端面上沿周向均勻分布有10~20個螺旋槽和60~90個微孔,每個螺旋槽是由密封環的內圓向外圓延伸,微孔沿周向均勻分布在密封環的壩區上。
所述螺旋槽的螺旋角為15~30°。
所述螺旋槽的徑向槽臺比為0.6~0.7。
所述螺旋槽的周向槽臺比為0.5~0.6。
所述螺旋槽的槽深為10~15um。
所述的微孔為圓孔,半徑為0.15~0.25mm,且微孔的深徑比為0.007~0.010。
所述微孔的圓心到密封環內圓的距離為密封環寬度的0.8~0.85倍。
有益效果:
本發明在高速時利用螺旋槽的流體動壓效應,低速時動壓效應減弱,但由于端面微孔的存在保證油膜潤滑,從而降低密封面粗糙峰接觸程度,減小摩擦磨損,提高其使用壽命。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明多孔端面的車用螺旋槽旋轉密封環的結構圖。
圖2為本發明旋轉密封環上螺旋槽的示意圖。
圖3為本發明旋轉密封環的實際應用安裝圖。
其中,1-螺旋槽,2-微孔,3-配油套,4-出油口,5-旋轉密封環,6-進油套,7-進油口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并舉實施例,對本發明進行詳細描述。
如附圖1及附圖2所示,本發明提供了一種多孔端面的車用螺旋槽旋轉密封環,該旋轉密封環的端面上沿周向均勻分布有15個螺旋槽1和80個微孔2,每個螺旋槽1是由密封環的內圓向外圓延伸,相鄰螺旋槽1之間形成的區域為臺區,螺旋槽槽頂圓與密封環外圓之間形成的區域為壩區,微孔2沿周向均勻分布在密封環的壩區上。
每個微孔2均為半徑為0.2mm的圓孔,且微孔2的深徑比為0.008。
螺旋槽1的螺旋角θ為20°,槽深為12um。
設旋轉密封環的內外徑分別為ri和ro,rg為螺旋槽槽頂圓半徑,θ1和θg分別為臺區和槽區對應的角度,則螺旋槽徑向槽臺比δr=(rg-ri)/(ro-ri),周向槽臺比為δθ=θg/(θg+θ1)本實施例中,其徑向槽臺比為0.65周向槽臺比為0.55。
微孔2的圓心到密封環中心的距離為rs=(rg+ro)/2,本實施例中,微孔2的圓心到密封環內圈的距離為密封環寬度的0.83倍,密封環寬度為密封環的內外徑差。
采用上述螺旋槽和微孔的布置形式和尺寸,可減小旋轉密封環的摩擦磨損。
如附圖3所示,本實施例的密封環在實際應用條件下的安裝狀態,進油套6用于給系統供油,進油套6為靜止不旋轉;配油套3用于給系統配油,配油套3隨軸一起旋轉;配油套3的外圓面開有矩形槽,旋轉密封環5安裝于矩形槽中。裝配之前,需先將進油套6與配油套3分離;然后將旋轉密封環5撐開,分別依次套入配油套3上的矩形環槽內,需要注意的是,必須將旋轉密封環5的多孔螺旋槽端面朝向配油套3的摩擦端面;最后,將裝有旋轉密封環5的配油套3裝入進油套6中,完成旋轉密封環的安裝。
在高速高壓工況下旋轉密封環5上的螺旋槽1產生流體動壓力實現非接觸潤滑,低速工況下微孔2的固油作用保證油膜潤滑,從而減小配油套3的摩擦磨損,提高其使用性能和壽命。
綜上所述,以上僅為本發明的較佳實施例而已,并非用于限定本發明的保護范圍。凡在本發明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發明的保護范圍之內。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北京理工大學,未經北京理工大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310043796.4/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