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防膽漏T形管有效
| 申請號: | 201310040184.X | 申請日: | 2013-02-01 |
| 公開(公告)號: | CN103111011A | 公開(公告)日: | 2013-05-22 |
| 發明(設計)人: | 魯葆春;沈志宏 | 申請(專利權)人: | 紹興市人民醫院 |
| 主分類號: | A61M25/14 | 分類號: | A61M25/14 |
| 代理公司: | 紹興市越興專利事務所 33220 | 代理人: | 王余糧 |
| 地址: | 312000 浙江*** | 國省代碼: | 浙江;33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防膽漏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防膽漏T形管,涉及用于膽總管結石手術用T形管技術領域。
?
背景技術:
膽總管結石是肝膽外科的常見病、多發病,據統計,約占膽石癥患者的20.1%。在同期行膽囊切除的患者中,大約有3%-10%患者合并有膽總管結石。隨著我國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膽石癥疾病譜的構成也有很大的變化,原發性膽總管結石的發病率略有下降,但繼發性膽總管結石的比例逐漸增高。
膽總管結石的臨床特點是病程進展快,癥狀明顯,容易引起膽管炎、胰腺炎等并發癥。自1898年Tohns將T管引流應用于膽總管切開術后,對于膽總管結石的患者而言,膽總管切開探查及T管引流為標準的手術治療方案。隨著腹腔鏡、內鏡技術的提高和醫學影像檢查設備及技術的更新,膽總管結石的治療方式也逐漸在演變,目前腹腔鏡和內鏡處理為主,開腹手術為輔。對于微創手術失敗的患者仍須開腹手術處理,而且在基層醫院及經濟欠發達地區醫院開腹手術仍為首選的治療方法。但腹腔鏡膽總管探查和開腹膽總管探查術后均須放置T管引流,T管的作用一方面是引流膽汁、消除膽道感染、預防膽道狹窄、防止膽道切口膽汁滲漏,另一方面可通過T管所形成的竇道進行膽道鏡等治療,大大降低了膽總管探查術后各種并發癥的發生率。
醫學教材中規定膽總管探查術后2周可拔除T管,由于有將近4-6%的患者出現膽漏、膽汁性腹膜炎,一旦發生膽漏,嚴重時死亡率高達40-50%,因此臨床醫生自主將拔除T管的時間延長至1月,經臨床統計仍有0.9%-1.5%膽漏的發生率,現臨床工作中已將拔除T管的時間延長至2月,但仍有0.3%的患者出現膽漏。分析膽漏原因主要有二類,一類為竇道形成不佳;另一類為手術操作不當和術后護理不到位。竇道形成不佳的原因有以下幾點:(1)T管材料,原先T管為橡膠管,對組織刺激性大,竇道較易形成并較牢固,不易膽漏;而如今T管為硅膠材料,對組織刺激小,竇道不易形成,拔管后容易出現膽漏;(2)老年患者、營養不良、低蛋白血癥、黃疸、糖尿病、長期應用激素等均影響竇道的形成和牢固性。手術操作不當和術后護理不到位的原因有以下幾點:(1)T管選擇不當,T管過粗,短臂側孔裁剪不夠大,拔管時易引起膽總管壁撕裂和竇道破裂;(2)膽總管壁縫合過緊,拔管時易撕裂膽管壁引起膽漏;(3)膽總管壁縫合時將T管一同誤縫,拔管時引起膽管壁撕裂導致膽漏;(4)T管術后管理不善,T管不慎提前滑脫導致膽漏。手術操作不當和術后護理不到位均為人為因素,可以通過技術改進和加強護理避免,而竇道形成不佳的原因非人為因素,不能完全避免。
現在臨床醫生只能通過延長T管留置時間來減少膽漏發生,由于個體差異導致竇道成熟時間各不相同,而拔管前尚無一項技術能明確竇道是否成熟。因此如今均為盲目性拔管,延長T管留置時間不僅不能完全避免膽漏發生,而且給許多竇道早已成熟的患者增加了帶管的痛苦和不便。
?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能有效防止膽漏的T形管。
本發明采取的技術方案如下:
一種防膽漏T形管,包括由橫管和豎管組成的T形管,其特征在于:在豎管的外圓周面上安裝有若干微型照影管,微型照影管的長度小于豎管的長度;微型照影管的兩端皆設置有開口。
進一步的設置在于:
橫管的長度為10cm,豎管的長度為30?cm,橫管和豎管的管徑均為0.8?cm。
微型照影管共設置有4支,并以相互間隔90度均勻設置于豎管的外圓周面上。
微型照影管設置有3支,分別相互間隔120度均勻設置于豎管的外圓周面上。
所述的微型照影管的管徑為0.5-2mm。
所述的微型照影管的管徑優選為1mm。
所述的4支微型照影管的長度呈階梯設置。
所述的4支微型照影管:最長的一支為20公分,第二支為18公分,第三支為16公分,第四支為14公分。
所述的微型照影管與橫管和豎管的結合部的距離以2cm遞減.
進一步地,所述4支微型照影管的下端平齊,且最長的微型照影管頂端與橫管和豎管的結合部的距離為2cm。
所述的微型照影管與T性管之間采用粘接的方式相連接。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如下:
1、通過微型造影管的設置,可方便觀察竇道成形情況,為T形管拔取及防止膽漏提供了有效依據;
2、申請人通過多次實驗,確定了微型造影管的管徑、長度及間距設置,以及微型造影管在T性管豎管上的分布,以及微型造影管與橫管之間的合理間距,從而可以全程、完整地觀測竇道成形過程,有效防止和杜絕了膽漏的發生。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紹興市人民醫院,未經紹興市人民醫院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310040184.X/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