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管材壁厚外圓砂帶修磨方法有效
| 申請號: | 201310037631.6 | 申請日: | 2013-01-30 |
| 公開(公告)號: | CN103072063A | 公開(公告)日: | 2013-05-01 |
| 發明(設計)人: | 黃云;楊俊峰;湯曹勇;羅小龍 | 申請(專利權)人: | 重慶大學;重慶三磨海達磨床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B24B21/02 | 分類號: | B24B21/02;B24B21/18 |
| 代理公司: | 重慶市前沿專利事務所 50211 | 代理人: | 馬良清 |
| 地址: | 400044 *** | 國省代碼: | 重慶;85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管材 壁厚外圓砂帶修磨 方法 | ||
1.一種管材壁厚外圓砂帶修磨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驟:
1)將工件放在上料機構(A)上,上料機構包括底座(3)和設置在底座(3)上的多個“V”形托輪(4),所述“V”形托輪(4)沿底座(3)的長度方向布置,多個該“V”形托輪(4)由連接軸(57)同軸串連,且該連接軸(57)由安裝在底座(3)上的送料電機(58)驅動;所述底座(3)上還設置有多個沿底座(3)長度方向并排布置的堆料架(5),多個該堆料架(5)靠近“V”形托輪(4)的一端均鉸接在底座(3);所述底座(3)上還安裝有橫管(9),該橫管(9)沿底座(3)長度方向布置,且該橫管(9)通過軸承座(10)安裝在底座(3)上;在所述橫管(9)上并排固套有多個上料爪(8),每個該上料爪(8)與每個堆料架(5)和“V”形托輪(4)錯開布置,且每個該上料爪(8)一端均位于兩個“V”形托輪(4)之間,另一端均位于兩個堆料架(5)之間;所述橫管(9)上還連接有杠桿(12),該杠桿(12)的一端固套在橫管(9)上,另一端與翻料氣缸(11)的活塞桿頂端相鉸接,所述翻料氣缸(11)下端安裝在底座(3)上,該翻料氣缸(11)的活塞桿豎向布置;加工時,將工件放置在翻料架(5)上靠近上料爪(8)的一端,并且倚靠在上料爪(8)上,然后驅動翻料氣缸(11)的活塞下移使工件滑動到上料爪(8)上,再驅動翻料氣缸(11)的活塞上移,由于上料爪(8)的中部鉸接,工件沿上料爪(8)的上表面滑動到“V”形托輪(4)上,“V”形托輪(4)由送料電機(58)帶動連接軸(57)轉動旋轉起來,旋轉起來的“V”形托輪(4)帶動工件平移,最后當工件離開上料機構后,上料爪(8)恢復到原來的位置,“V”形托輪(4)停止運動;
2)在所述上料機構(A)的一端端頭處設置有床身(1),在床身(1)上安裝有該輔助托輪機構(D),該輔助托輪機構(D)包括設置在床身(1)上的多個“V”形托輪(4),所述“V”形托輪(4)沿床身(1)的長度方向布置,多個該“V”形托輪(4)之間由中間軸同軸串連,且該中間軸與連接軸(57)同軸相連;所述床身(1)上還固定有導柱(13),且兩根導柱(13)分別位于床身(1)長度方向的兩端,兩根導柱(13)上均活套有升降臺(14),兩個所述升降臺(14)之間共同連接有橫梁(15),該橫梁(15)上沿長度方向并排安裝有多個托輪組件(G),且該托輪組件(G)位于磨頭機構的下方;所述橫梁(15)的下方還設置有升降氣缸(16),所述升降氣缸(16)安裝在床身(1)上,該升降氣缸(16)的活塞桿豎向朝上與托輪組件(G)固定相連;工件從上料機構(A)的“V”形托輪(4)移動到床身的“V”形托輪(4)上,當工件移動到合適的位置時,升降氣缸(16)向上托起橫梁(15),從而帶動橫梁(15)上的托輪組件(G)上移,然后使托輪組件(G)托起工件上移,最后使工件停在指定位置;
3)在工件的兩端端頭分別設置有工件旋轉電機(18)和夾緊氣缸(19),所述工件旋轉電機(18)和夾緊氣缸(19)均安裝在床身(1)上,該工件旋轉電機(18)的中心線和夾緊氣缸(19)的中心線位于同一條直線上,且該工件旋轉電機(18)的中心線和夾緊氣缸(19)的中心線位于托輪組件(G)的正上方,所述工件旋轉電機(18)的輸出端端頭和夾緊氣缸(19)的活塞端端頭相向布置,在工件旋轉電機(18)的輸出端端頭安裝有錐形旋轉頂尖(20),夾緊氣缸(19)的活塞端端頭安裝有錐形夾緊頂尖(21);當工件上升到指定的位置后,錐形夾緊頂尖(21)在夾緊氣缸(19)的推力作用下推動工件向錐形旋轉頂尖(20)靠近,最后通過錐形旋轉頂尖(20)和錐形夾緊頂尖(21)共同夾緊工件,然后工件旋轉電機(18)帶動錐形旋轉頂尖(20)旋轉,從而帶動工件旋轉;
4)在所述床身(1)沿床身(1)長度方向安裝有直線導軌(2),該直線導軌(2)上設置有磨頭機構(C),所述磨頭機構(C)包括滑車(25),該滑車(25)安裝在直線導軌(2)上,在所述滑車(25)上固定連接有伺服電機(26),該伺服電機(26)的輸出端與減速機(27)的輸入端相連,該減速機(27)的輸出軸豎直向下伸出滑車(25)的下表面,所述減速機(27)的輸出軸位于滑車(25)下表面的下端固套有齒輪(28),該齒輪(28)與齒條(29)相嚙合,所述齒條(29)沿直線導軌(2)方向布置在床身(1)上;在所述滑車(25)上還豎向設置有立柱(59),該立柱(59)的頂端水平連接有底板(63),且在該底板(63)上安裝有電機(60),所述立柱(59)上還安裝有砂帶磨頭,所述砂帶磨頭包括第一同步輪(65)、第二同步輪(66)、第三同步輪(67)和壓緊輪(68),所述第一同步輪(65)通過第一同步帶(69)與電機(60)的輸出軸相連;所述第一同步輪(65)固套在傳動軸(70)的一端,該傳動軸(70)的另一端固套有第二同步輪(66),且該傳動軸(70)的中部活套在磨頭機構支座(71)內,所述磨頭機構支座(71)固定連接在立柱(59)上,且該磨頭機構支座(71)位于底板(63)的下方;所述第二同步輪(66)通過第二同步帶(72)與第三同步輪(67)相連,在第二同步輪(66)和第三同步輪(67)的四周設置有蓋板(73),該蓋板(73)的一側固定連接有回轉套(74),所述回轉套(74)活套在磨頭機構支座(71)內,該回轉套(74)內活套有傳動軸(70),所述第三同步輪(67)固套在主軸(73)上,該主軸(73)活套在蓋板(73)上,且該主軸(73)的一端從蓋板(73)的一側伸出,在主軸(73)伸出蓋板(73)的部分固套有砂帶輪(77),在所述砂帶輪(77)上纏繞有砂帶(80);當工件夾緊后,砂帶輪(77)上的砂帶(80)以一定的浮動壓力與工件接觸,然后伺服電機(26)通過減速機(27)帶動齒輪(28)旋轉,齒輪(28)與安裝在床身上的齒條(29)嚙合并帶動滑車(25)水平移動,從而使安裝在滑車(28)上的磨頭機構(C)沿工件方向水平移動,同時電機(60)通過第一同步帶(69)帶動第一同步輪(65)旋轉,再通過傳動軸(70)帶動第二同步輪(66)旋轉,第二同步輪(66)通過第二同步帶(72)帶動第三同步輪(67)旋轉,再通過主軸(73)帶動砂帶輪(77)上的砂帶(80)磨削工件表面,直至整根工件外表面拋光完畢;
5)在所述底板(63)的底部還安裝有防水殼(81),該防水殼(81)的上端固定連接在底板(63)上,該防水殼(81)的下端向立柱(59)方向傾斜且與立柱(59)的下端相連,所述防水殼(81)的側板上安裝有壁厚測量機構(F),所述壁厚測量機構(F)包括滑座(31),該滑板(32)與滑桿座(33)相固定,在滑桿座(33)中通過滑動軸承(34)支承有滑桿(35),該滑桿(35)的上端與氣缸(36)的活塞桿相固定,氣缸(36)安裝于滑桿座(33)的頂部,滑桿(35)的下端與雙鉸鏈座(37)的頂部固定連接,所述雙鉸鏈座(37)的底部與連接架(38)鉸接,該連接架(38)與探頭支撐殼體(39)的上端固定,所述探頭支撐殼體(39)的內腔(39a)的上端為擴口,該擴口中裝有封蓋組件,且封蓋組件中穿設有調節桿(44),該調節桿(44)與封蓋組件螺紋配合,且調節桿(44)的下端安裝超聲波探頭(40),所述探頭支撐殼體(39)下端與尼龍塊(41)相連,該尼龍塊(41)的中心孔(41a)與探頭支撐殼體(39)的內腔(39a)連通,并且尼龍塊(41)的底部設有圓弧形的通槽(41b),尼龍塊(41)的中心孔(41a)的下孔口在該通槽(41b)的槽底;在所述探頭支撐殼體(39)的中部開有一個進液口,探頭支撐殼體(39)的上部開有多個出液口,所述進液口和出液口均與探頭支撐殼體(39)的內腔(39a)相通;拋光后的工件,開始進入壁厚檢測階段,檢測時,我們每隔150mm檢測一個截面,每個截面選取15個點,即每隔24°檢測一個點,然后驅動氣缸(36)動作,使氣缸(36)的活塞桿帶動滑桿(35)向下移動,懸掛安裝在雙鉸鏈座(37)上的各部件隨滑桿(35)一起下移,直至尼龍塊(41)底部的圓弧形通槽(41b)抵接在工件上;通過進液口向探頭支撐殼體(39)的內腔(39a)中注入耦合劑,使超聲波探頭(40)完全淹沒在耦合劑中,工件的部分管壁也浸入耦合劑中,多余耦合劑從出液口流出探頭支撐殼體(39)外;控制超聲波探頭(40)發射超聲波進行壁厚測量;轉動工件,使尼龍塊(41)底部的圓弧形通槽(41b)抵接在同一截面的下一個檢測點上;重復步驟,直至同一截面上的所有檢測點完成壁厚測量;然后通過氣缸(36)將尼龍塊(41)抬起,使尼龍塊(41)移動到工件軸向的下一截面的第一個檢測點,然后重復檢測步驟,直至所有截面的壁厚測量完成;
6)管材經過壁厚檢測后,得到各個截面的壁厚數據傳遞給計算機處理,數據的處理方式為現有技術,在此不作贅述;壁厚數據經過處理后,得到壁厚值超出規定偏差的部分,把壁厚值超出規定偏差的部分命名為“壁厚值過大處”;
7)針對管材“壁厚值過大處”,伺服電機(26)控制滑車(25)移動到工件需要磨削的位置,然后在磨頭機構(9)進刀的同時,工件旋轉電機(18)把工件的“壁厚值過大處”來回旋轉于磨頭機構(C)的磨削位置,從而使磨頭機構(C)磨削掉“壁厚值過大處”的外表面,直到壁厚值達到規定的要求;
8)重復步驟5),對修磨后的管材進行壁厚檢測,檢測后若壁厚值達到規定的要求,則壁厚修磨完畢,若壁厚值未達到規定的要求,則重復步驟7)和步驟8)再次生成修磨程序對壁厚進行自動修磨,直到壁厚值達到規定的要求;
9)對修磨后壁厚值達到要求的工件重復步驟4)進行整體拋光;
10)加工完畢后,松開夾緊氣缸(19),使托輪組件(G)拖住工件,驅動升降氣缸(16)的活塞桿下移,使工件下落到床身的“V”形托輪(4)上,然后從床身上的“V”形托輪(4)移動到下料機構(B)的“V”形托輪(4)上,下料機構(B)的機構與上料機構(A)相同,下料過程與步驟1)相反。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重慶大學;重慶三磨海達磨床有限公司,未經重慶大學;重慶三磨海達磨床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310037631.6/1.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全效炕連灶
- 下一篇:一種燃油氣燃燒器的聚能爐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