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蓄電元件、金屬零件以及蓄電元件的制造方法有效
| 申請號: | 201310017652.1 | 申請日: | 2013-01-17 |
| 公開(公告)號: | CN103227295B | 公開(公告)日: | 2018-01-02 |
| 發明(設計)人: | 白石悠;伊藤瞬;入江誠一 | 申請(專利權)人: | 株式會社杰士湯淺國際 |
| 主分類號: | H01M2/02 | 分類號: | H01M2/02;H01M2/04;H01G2/10 |
| 代理公司: | 中科專利商標代理有限責任公司11021 | 代理人: | 劉建 |
| 地址: | 日本國*** | 國省代碼: | 暫無信息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元件 金屬 零件 以及 制造 方法 | ||
1.一種蓄電元件,其將具有從金屬制的板狀部件的板面立起的突起部的金屬零件作為框體的一部分,其中,
所述突起部具有:
筒形狀的筒形狀部,其配置于與所述板面交叉的方向即立起方向的前端側;以及
筒狀的底座部,其在所述立起方向上配置于從所述金屬零件的所述板面至所述筒形狀部的范圍,且具有比所述筒形狀部的壁厚更厚的壁厚,
所述板狀部件為所述框體的蓋板、且與所述突起部為一體物。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蓄電元件,其中,
所述底座部和所述筒形狀部的外形一致,所述底座部和所述筒形狀部的中心軸一致。
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蓄電元件,其中,
在所述立起方向上,所述突起部的壁厚以從所述突起部的基端側向前端側遞減的狀態形成。
4.如權利要求1~3中任一項所述的蓄電元件,其中,
所述蓄電元件具有有底的凹部,所述凹部形成在所述金屬零件的與所述突起部的形成面相反一側的面上,且形成于在立起方向觀察時與所述突起部的形成位置重復的位置上。
5.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蓄電元件,其中,
所述凹部的底面比所述金屬零件的所述突起部的形成面更靠所述金屬零件的所述凹部的形成面一側。
6.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蓄電元件,其中,
在所述立起方向觀察下,所述凹部在比所述突起部的形成范圍更廣的范圍內形成。
7.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蓄電元件,其中,
所述凹部的深度不到所述金屬零件的板厚的一半。
8.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蓄電元件,其中,
所述筒形狀部的壁厚從所述突起部的基端側向前端側遞減。
9.如權利要求1~3中任一項所述的蓄電元件,其中,
所述蓄電元件具有凹部,所述凹部設置于所述金屬零件的所述突起部的形成面側。
10.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蓄電元件,其中,
所述突起部與配置于電極端子和所述金屬零件之間的墊片卡合。
11.如權利要求10所述的蓄電元件,其中,
在使所述突起部嵌入在所述墊片上具備的貫通孔中的狀態下,鉚接所述突起部的所述筒形狀部。
12.如權利要求11所述的蓄電元件,其中,
所述墊片在所述貫通孔的內側具有傾斜面,所述傾斜面越朝向與被鉚接的所述筒形狀部卡合的所述貫通孔的外側、越逐漸從所述金屬零件的板面遠離地傾斜。
13.如權利要求12所述的蓄電元件,其中,
所述傾斜面配置于與所述底座部相比更從所述金屬零件的板面遠離的位置。
14.一種蓄電元件的制造方法,所述蓄電元件將具有從金屬制的板狀部件的板面立起的突起部的金屬零件作為框體的蓋板,其中,
在所述板狀部件上作為一體物通過沖壓加工來加工形成下面這樣的所述突起部,所述突起部具有:筒形狀的筒形狀部,其配置于與所述板面交叉的方向即立起方向的前端側;以及筒狀的底座部,其在所述立起方向上配置于從所述金屬零件的所述板面至所述筒形狀部的范圍,且具有比所述筒形狀部的壁厚更厚的壁厚。
15.如權利要求14所述的蓄電元件的制造方法,其中,
在使所述突起部嵌入在配置于電極端子和所述金屬零件之間的墊片上設置的貫通孔中的狀態下,鉚接所述突起部的所述筒形狀部。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株式會社杰士湯淺國際,未經株式會社杰士湯淺國際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310017652.1/1.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薄壁型鋼—混凝土組合框架及其施工方法
- 下一篇:一種用于玻璃生產的節能烤口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