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新型鋰硫電池正極及包括此正極的鋰硫電池在審
| 申請號: | 201310006823.0 | 申請日: | 2013-01-09 |
| 公開(公告)號: | CN103915602A | 公開(公告)日: | 2014-07-09 |
| 發明(設計)人: | 趙金保;劉波;王緒向 | 申請(專利權)人: | 廈門大學 |
| 主分類號: | H01M4/13 | 分類號: | H01M4/13;H01M4/66;H01M10/052 |
| 代理公司: | 北京藍智輝煌知識產權代理事務所(普通合伙) 11345 | 代理人: | 尹春雷 |
| 地址: | 361005 福建*** | 國省代碼: | 福建;35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新型 電池 正極 包括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化學電源領域,尤其涉及一種鋰硫電池的正極包括此正極的鋰硫電池。
背景技術
單質硫具有高的能量密度、豐富的自然資源、價格低廉和環境友好等多種優勢,是十分理想的下一代鋰離子電池正極材料,一直以來該領域都是研究熱點。與常規的鋰離子電池相比,理論容量為1675mAh/g的硫作為正極活性物質,并使用理論容量為3860mAh/g的鋰金屬作為負極活性物質的鋰硫二次電池,具有非常高的能量密度,并且具有制造體積小、重量輕且需求日益增加的二次電池的潛力。以單質硫復合材料作為正極的鋰-硫(Li-S)二次電池更是有望成為高能量密度儲能和汽車動力的裝置。
在鋰硫電池中,鋰與硫之間的氧化/還原反應可以表示成下列的反應流程:
2Li+S8(固體)→Li2S8(溶液)
2Li+Li2S8(溶液)→2Li2S4(溶液)
2Li+Li2S4(溶液)→2Li2S2(溶液)
2Li+Li2S2(溶液)→2Li2S(固體沉淀)
從上述反應流程可以看出,在鋰與硫之間的氧化還原反應中生成了新的反應產物,即多硫化鋰。已知在上述反應中硫及其放電產物均是電子和離子絕緣體,電子和離子在正極的傳輸困難,導致室溫電化學反應動力學速度很慢,電極內部反應不充分。還原過程產生的多硫化鋰易溶于有機電解液溶劑中,導致活性物質的流失。隨著充放電周數增加,正極和負極表面會逐漸生成電子絕緣的Li2S沉積層,一方面阻礙電荷傳輸,另一方面改變了電極/電解質的界面,增大電池內阻。最終導致Li-S二次電池活性物質利用率低、容量衰減迅速,從而限制了其發展。如何固硫,提高電導率,增加循環穩定性,是鋰硫電池研究開發的重要課題。
目前,鋰硫電池研究中固硫方法主要有物理法和化學法兩種。
其中,物理固硫法主要使用各種多孔碳材料作為基體吸附硫元素,來部分地克服上述鋰硫電池缺點,并已取得顯著進步。各種多孔碳材料的尺寸、形貌、孔隙度和紋理等特性對S-C復合材料的電化學性能有重要影響。通常認為這些S-C復合物中多孔結構的碳材料基體主要起到了兩種作用:有效地吸附硫元素,并抑制多硫化物向有機電解液中的擴散;同時碳框架大大方便了電子傳輸,從而促進了電極上的氧化還原反應。硫元素的利用率和循環穩定性得以改善。
另外,化學固硫法主要是合成各種有機硫化合物,利用S-C化學鍵來固硫。有機硫化合物分子中主鏈為導電高分子骨架,可提高材料的導電性,減少導電劑的用量,進而有利于提高正極的比容量;儲能的S-S鍵作為側鏈連接在聚合物骨架上,放電時骨架不發生降解,在有機電解液中的溶解性遠小于小分子多硫化物,能夠保證正極外形穩定和大部分硫滯留在正極區,循環性能將有所增強。
然而,現有鋰硫電池正極及相應的鋰硫電池在活性物質利用率和電池循環特性方面尚不能滿足商業應用的要求,限制了鋰硫電池的大規模應用。
發明內容
為了解決上述問題,本發明提供一種新型鋰硫電池正極,該正極具有良好的導電性,提高了活性物質硫的利用率,賦予鋰硫電池優異的循環性能。
本發明提供的一種鋰硫電池的正極,包括:金屬集流體,涂布在集流體上的正極活性物質和用于涂布正極活性物質的粘結劑,所述正極活性物質包括硫基材料、導電劑,所述集流體金屬選自Fe、Co、Ni、Cu、Zn、Ag、Pt和Au中的一種元素的單質金屬或幾種元素的合金,優選金屬銅或銅合金。
進一步地,所述正極活性物質還包括過渡金屬粉末。在本發明中,涂布在正極集流體上的固體粉末統稱正極合劑,包括硫基材料、導電劑和粘結劑,以及可能添加的過渡金屬粉末。
所述硫基材料選自硫單質(S8),Li2Sn(n≥1),有機硫化合物,及碳硫聚合物((C2Sx)n,其中x的范圍為2.5~50,且n≥2)中的一種或多種。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廈門大學,未經廈門大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310006823.0/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