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柔性線纜撓曲限制結構及包括該結構的電子設備有效
| 申請號: | 201290001095.3 | 申請日: | 2012-02-01 |
| 公開(公告)號: | CN203968536U | 公開(公告)日: | 2014-11-26 |
| 發明(設計)人: | 中田哲史 | 申請(專利權)人: | 三菱電機株式會社 |
| 主分類號: | H05K7/00 | 分類號: | H05K7/00 |
| 代理公司: | 上海專利商標事務所有限公司 31100 | 代理人: | 韓俊 |
| 地址: | 日本*** | 國省代碼: | 日本;JP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柔性 線纜 撓曲 限制 結構 包括 電子設備 | ||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將設備主體與面板部連接的柔性線纜的撓曲限制結構及包括該結構的電子設備。?
背景技術
一般來說,在導航儀或音響等、裝設有進行開閉動作的面板部的電子設備中,柔性線纜從設備主體連接到面板部。此時,在設備主體的面板部裝設面上,設置有柔性線纜的插通口。?
例如,在專利文獻1中公開了一種車載用監視裝置,在該車載用監視裝置中,前面板2的背面側與設備主體1之間通過膜線纜3連接,在設備主體1的前表面(在面板處于關閉狀態下供前面板2裝設的面)上具有線纜收納口5。?
現有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特開2003-95030號公報?
實用新型內容
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
但是,在現有技術的柔性線纜插通口中,當面板部打開時,柔性線纜向下方垂下,因而,存在在面板部關閉時,垂下到面板部與設備主體之間的柔性線纜會被夾住這樣的技術問題。此外,即便在柔性線纜沒有被夾住的情況下,也存在垂下的柔性線纜會在面板部的開閉動作時翻轉,此時會產生稱為翻轉聲的噪聲。?
本實用新型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而作,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即便面板?部處于打開狀態,柔性線纜也不會向下方垂下的柔性線纜撓曲限制結構及包括該結構的電子設備。?
解決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
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的柔性線纜撓曲限制結構經由設于電子設備主體的一側面的插通口,通過柔性線纜將上述電子設備主體的內部部件與設置成相對于上述電子設備主體的一側面能自由進退的面板部連接,其特征是,包括線纜引導件,該線纜引導件設置在上述插通口的開口緣部,將從上述插通口露出到上述電子設備主體外側的上述柔性線纜朝規定方向引導,來限制該柔性線纜的撓曲,并且防止在面板部開閉動作時該柔性線纜的撓曲翻轉而產生噪聲。?
實用新型效果?
根據本實用新型的柔性線纜撓曲限制結構及包括該結構的電子設備,由于即便在面板部打開的狀態下,柔性線纜也不會向下方垂下,因此,不會因面板部的打開、關閉而使柔性線纜被夾在面板部與設備主體之間,此外,在面板部的開閉動作時柔性線纜不會翻轉而產生噪聲。?
附圖說明
圖1是面板部以關閉的形態裝設于電子設備主體的整體立體圖。?
圖2是表示柔性線纜從設置在電子設備主體的一側面(前表面)上的插通口露出到電子設備主體外側的形態的示意圖。?
圖3是表示面板部以關閉的形態裝設于現有的電子設備主體時的柔性線纜的狀態的剖視圖。?
圖4是表示將面板部打開時的、連接現有的電子設備主體與面板部的柔性線纜的狀態的剖視圖。?
圖5是表示在將面板部2從圖4所示的狀態慢慢關閉時柔性線纜翻轉的狀態的圖。?
圖6是表示面板部以關閉的形態裝設于本實用新型實施方式1的電子設備主體時的柔性線纜的狀態的剖視圖。?
圖7是表示將面板部2打開時的、連接本實用新型實施方式1的電子設備主體與面板部的柔性線纜的狀態的剖視圖。?
圖8是表示設置在實施方式1的插通口的開口緣部的下邊面上的線纜引導件的另一例的圖。?
圖9是表示設置在實施方式1的插通口的開口緣部的下邊面上的線纜引導件的又一例的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參照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實施方式進行詳細說明。?
實施方式1?
圖1是面板部2以關閉的狀態裝設于本實用新型實施方式1的電子設備主體1的整體立體圖。電子設備主體1與面板部2通過柔性線纜3連接。圖2是表示柔性線纜3從設置在電子設備主體1的一側面(前表面)11上的插通口12露出到電子設備主體1外側的形態的示意圖。此外,上述柔性線纜3是穿過設于電子設備主體1的一側面(前表面)11的插通口12,將電子設備主體1的內部部件與設置成能相對于電子設備主體1的一側面(前表面)11自由進退的面板部連接的結構。?
在此,參照圖3至圖5,對在現有的電子設備主體1和面板部2中,將面板部2打開、關閉時的柔性線纜3的狀態進行說明。?
圖3是表示面板部2以關閉的形態裝設于現有的電子設備主體1時的柔性線纜3的狀態的剖視圖。此外,如圖3所示,在進行開閉動作的面板部2處于關閉狀態時,柔性線纜3收納在電子設備主體1與面板部2的間隙中。?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三菱電機株式會社,未經三菱電機株式會社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290001095.3/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