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面狀發熱體在審
| 申請號: | 201280003151.1 | 申請日: | 2012-05-11 |
| 公開(公告)號: | CN103141155A | 公開(公告)日: | 2013-06-05 |
| 發明(設計)人: | 寺本武郎;白澤秀和;垣內大吾;山田佑輔 | 申請(專利權)人: | 日本艾斯特協同組合 |
| 主分類號: | H05B3/20 | 分類號: | H05B3/20;H05B3/14 |
| 代理公司: | 北京銀龍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11243 | 代理人: | 金鮮英;陳彥 |
| 地址: | 日本*** | 國省代碼: | 日本;JP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發熱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通過通電來發熱的面狀發熱體。
背景技術
專利文獻1公開了一種埋入車輛用椅子中的面狀發熱體。面狀發熱體具有布部件、在該布部件上以并列狀設置的多個加熱線、在該布部件的兩側的邊緣部通過粘接或縫接設置的通電設備。加熱線由作為芯部的碳纖維和在該碳纖維上捻合的包芯紗構成。專利文獻1中,作為上述布部件,公開了織物(實施例1)、編織物(實施例2)、編帶(實施例3、4)。
現有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10-218813號公報
發明內容
發明要解決的課題
對于專利文獻1的面狀發熱體,在制作布部件后,通過粘接、縫接將通電設備安裝在該布部件上,因此,其制作消耗工夫。此外,在使用中會有通電設備要么從布部件上掉落,要么偏離這樣的危險。此外,加熱線如果斷線,就會在布部件的整個寬度范圍形成溫度低的部分。
鑒于上述情況,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生產性、耐久性優異的面狀發熱體。
解決課題的方法
本發明的一個實施方式是面狀發熱體,其核心在于,具有針織結構、所述針織結構中在縱方向上具有間隔并在橫方向上編入的多根第1發熱絲、在所述橫方向的所述針織結構的兩側邊緣部中在縱方向編入的多根導電絲。
所述面狀發熱體還可以進一步在縱方向上具有編入的多根第2發熱絲,以使得與所述第1發熱絲相交叉。
所述第1發熱絲和所述第2發熱絲可以被編織網狀,以使得在其之間具有空隙。
所述第1發熱絲和所述第2發熱絲還可以由具有50~1000Ω/m的電阻值的瀝青系碳纖維構成。
所述面狀發熱體還可以進一步具有覆蓋所述針織結構整體的樹脂或橡膠的片。
發明效果
根據本發明,可以提供生產性、耐久性優異的面狀發熱體。
附圖說明
圖1是概略地顯示本發明的一個實施方式所涉及的面狀發熱體的平面圖。
圖2是構成圖1中所示的面狀發熱體的發熱基布的放大平面圖。
圖3是顯示進一步放大圖2中所示的發熱基布的一部分的平面圖。
圖4是顯示將構成圖2中所示的發熱基布的組織各自分離的平面圖。
圖5是顯示將本發明的一個實施方式所涉及的發熱絲放大的側面圖。
圖6是顯示本發明的一個實施方式所涉及的面狀發熱體中的保護片的表面溫度變化的曲線。
圖7是顯示對于使用每單位長度的電阻值不同的碳纖維的發熱絲,測定施加了電壓時的電流值、消耗電力、電阻和溫度的結果的表。
圖8是顯示根據圖7的測定結果而得出的消耗電力與表面溫度的關系曲線。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圖說明本發明的實施方式。圖1顯示本發明的一個實施方式所涉及的面狀發熱體20。面狀發熱體20由包括網狀的針織結構(編織物)的發熱基布1和覆蓋發熱基布1整體的保護片2構成。發熱基布1中,將多根發熱絲(第1發熱絲)3a按照在縱方向(經向)上的規定間隔,編入橫方向(緯向)。此外,發熱基布1中,將多根發熱絲(第2發熱絲)3b按照在橫方向(緯向)上的規定間隔,以與發熱絲3a相交叉的方式編入縱方向(經向)。上述規定的間隔,在本發明中沒有限定,但例如為2~4cm。即,在發熱基布1中,將發熱絲3a和發熱絲3b編織成格子狀(網狀),以使得形成多個在縱方向和橫方向上各自具有2~4cm左右的長度的空隙5。發熱絲3a、3b都是由碳纖維構成,是具有規定電阻值的導電體(電阻體)。因此,如后所詳述的,如果在發熱絲3a、3b中流過電流,則其會發熱,其結果是發熱基布1的整面會發熱。
對發熱基布1進行詳述。
本實施方式的發熱基布1是針織結構(編織物),例如由拉舍爾經編機進行編織。拉舍爾經編機的針織密度(knitting?gauge)在本發明中沒有限定,但例如是12G(機號)/英寸(12針/英寸)。此外,發熱基布1的編織中的打緯(打込み)次數,本發明中沒有限定,但例如是22次/英寸。即,在該打緯次數的情況下,編織時沿著縱方向每1英寸中編織22個線圈(loop)。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日本艾斯特協同組合,未經日本艾斯特協同組合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280003151.1/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