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低濃度有機廢水厭氧反應器有效
| 申請號: | 201220750506.0 | 申請日: | 2012-12-31 |
| 公開(公告)號: | CN203112584U | 公開(公告)日: | 2013-08-07 |
| 發明(設計)人: | 鐘偉堯;傅德龍;金英強 | 申請(專利權)人: | 浙江水美環保工程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C02F3/28 | 分類號: | C02F3/28 |
| 代理公司: | 杭州華鼎知識產權代理事務所(普通合伙) 33217 | 代理人: | 胡根良 |
| 地址: | 310012 浙江省*** | 國省代碼: | 浙江;33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濃度 有機 廢水 反應器 | ||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污水處理領域,具體涉及一種常溫下中低濃度有機廢水厭氧反應器。?
背景技術
厭氧生物處理技術在19世紀后期就已經被用做環保手段來處理有機廢水。第一代厭氧反應器的代表是出現在英國的厭氧消化池,其原理是處理污水和污泥的混合物并產生沼氣進行照明。第二代厭氧反應器是基于固體停留時間和水力停留時間分離的厭氧反應器,具代表性的主要有:升流式厭氧反應器(UASB)、厭氧濾池(AF)和厭氧接觸膜膨脹床反應器(AAFEB)。?
以UASB為代表的第二代厭氧反應器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在環保領域得到了較為廣泛的運用,但是現有技術中的厭氧生物處理池依然存在著一些不足:?
(1)無法應用于常溫下中低濃度有機廢水的處理。?
(2)UASB中的污泥一般有絮狀污泥和顆粒狀污泥兩種,絮狀污泥容易上浮帶走微生物,而顆粒狀污泥較難形成。?
(3)UASB進水布水口如果少而大,會產生混合不均勻的現象,存在死角;如果多而小,則易堵塞。?
(4)占地面積較大,啟動慢。?
雖然這些問題存在,但是根據現有技術如果要改良設備,解決這些問題,所需要花費的費用將非常高,因此大部分情況下這些問題都存在于各個項目中。?
實用新型內容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第三代新型厭氧反應器。其原理是在厭氧菌的作用下,通過水解、酸化、產氫產乙酸、產甲烷等階段,最終將有機物轉化為CH4和CO2,從而去除廢水中的有機污染物。在花費不大的情況下,根本上解決了UASB進水混合不均勻、存在死角、容易堵塞等問題。?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采用如下方案:一種低濃度有機廢水厭氧反應器,包括調制池和厭氧反應器,所述厭氧反應器底部設有進水泵,所述進水泵連接脈沖布水系統,所述厭氧反應器的中部填充有厭氧顆粒污泥膨脹層,厭氧反應器頂部中心設有三相分離器,頂部邊緣設有出水溢流堰,所述脈沖布水系統由脈沖閥、穿孔布水管和布水器組成,所述進水泵連接兩個穿孔布水管,一個穿孔布水管連接到奇數位的布水器,另一個連接到偶數位的布水器,所述穿孔布水管靠近進水泵一端到遠離水泵一端直徑依次減小,所述布水器交錯設置在在穿孔布水管軸向的兩側。?
優選的,所述進水泵數量為兩個,其中一個作為主進水泵,另一個作為冗余。這樣即使一個進水泵出現故障,也不會影響使用。?
優選的,所述穿孔布水管上設有加強結點。由于穿孔布水管較長而且受到水壓的影響,因此加強結點能夠提高穿孔布水管的強度。?
優選的,所述穿孔布水管靠近進水泵一端到另一側的加強結點分布逐漸密集。由于穿孔布水管的直徑逐漸減小,因此遠離水泵一端所受到的壓強更大,這樣就需要增加加強結點的密度,確保穿孔布水管的側壁強度。?
作為優選,所述厭氧反應器設有外循環系統,可有效稀釋進水有毒有害物質,降低其對厭氧反應的影響,增加了反應器的抗負荷能力。?
作為優選,所述厭氧反應器設有底部排泥裝置,有效防止污泥鈣化,增強?反應器的運行穩定性。?
作為優選,所述厭氧反應器殼體采用鋼筋混凝土結構,且為全封閉,因此熱量散發較小,抗低溫能力強。?
有益效果:?
本實用新型采用上述技術方案提供一種常溫下中低濃度有機廢水處理系統,把流化床反應技術,固液分離技術、外循環、污泥顆?;燃夹g集合在同一個厭氧反應器內,使厭氧反應以較高效率進行。同時脈沖布水系統由脈沖閥和穿孔布水管組成,形成全橫截面均勻布水。穿孔布水管的管徑變化,確保各個布水器中出水均勻。所述厭氧反應器容積負荷是普通UASB的3~5倍左右,其所需的容積僅為UASB的1/3~1/5,節省了土建投資。同時其高徑比大于UASB,因此占地面積更小。?
說明書附圖?
圖1為本實用新型厭氧反應器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厭氧反應器脈沖布水系統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浙江水美環保工程有限公司,未經浙江水美環保工程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220750506.0/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