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剃齒機刀架轉角機構有效
| 申請號: | 201220725556.3 | 申請日: | 2012-12-26 |
| 公開(公告)號: | CN203062000U | 公開(公告)日: | 2013-07-17 |
| 發明(設計)人: | 張大鵬;徐少華;蔡明彬 | 申請(專利權)人: | 重慶機床(集團)有限責任公司 |
| 主分類號: | B23F23/00 | 分類號: | B23F23/00;B23B21/00 |
| 代理公司: | 重慶市前沿專利事務所(普通合伙) 50211 | 代理人: | 郭云 |
| 地址: | 400055 重*** | 國省代碼: | 重慶;85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剃齒機 刀架 轉角 機構 | ||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屬于剃齒機領域,具體地說,尤其涉及剃齒機的刀架轉角機構。?
背景技術
眾所周知,剃齒機(見圖1、2及3)是一種常用的齒類加工機床,它的刀架1位于滑板2下方,且使用過程中經常需要調整刀架1與滑板2的轉角。刀架轉角的調整一般采用蝸輪蝸桿副進行傳動,其中蝸輪3裝在滑板2的內腔中,并同時套裝在蝸輪軸4上,而蝸輪軸4的下端與刀架1固定連接;所述蝸輪3與蝸桿5的中部嚙合,該蝸桿5為普通的單導程蝸桿。所述蝸桿5的左部活套有左軸套6,該左軸套6裝在左凸臺2a上的安裝孔中,該左凸臺2a設在所述滑板2內腔的底部,且左凸臺2a的右側還設有右凸臺2b。所述蝸桿5的右部活套有右軸套7,該右軸套7的左部伸入所述右凸臺2b上的安裝孔中,右軸套7的右部為伸出部7a,該伸出部7a通過螺釘9直接與右凸臺2b固定連接,且右軸套7左右移動時可帶動所述蝸桿5同步移動。另外,所述蝸桿5右端部的方頭部伸到滑板2的右端面外。?
由于普通單導程蝸桿的齒厚是一定的,而蝸輪蝸桿的間隙是由它們的中心距決定的,若想保證傳動精度,就要求蝸輪蝸桿有較高的加?工精度及安裝精度。然而,由于加工誤差及安裝誤差等原因,蝸輪蝸桿的反向間隙往往過小或過大,而傳統結構無法調節該反向間隙,從而影響傳動精度。?
另外,調整刀架1的轉角時,傳統結構以手動的方式扳動蝸桿5的方頭部來實現,不僅操作復雜、費力,而且無法實現自動化調整及實時的自動補償。?
實用新型內容
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在于提供一種剃齒機刀架轉角機構,以便消除蝸輪蝸桿的反向間隙。?
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如下:一種剃齒機刀架轉角機構,包括刀架(1)和滑板(2),其中刀架(1)位于滑板(2)下方,在滑板(2)內裝有蝸輪(3),該蝸輪固套在蝸輪軸(4)上端,且蝸輪軸(4)的下端與所述刀架(1)固定;?
所述蝸輪(3)中部與蝸桿(5)嚙合,該蝸桿的左右部分別套裝有左軸套(6)和右軸套(7),其中左軸套(6)裝在左凸臺(2a)上的安裝孔中,該左凸臺設在所述滑板(2)內腔的底部,且左凸臺(2a)的右側還設有右凸臺(2b);?
所述右軸套(7)的左部伸入右凸臺(2b)上的安裝孔中,該右軸套的右部為伸出部(7a),且右軸套(7)左右移動時可帶動所述蝸桿(5)同步移動,其特征在于:所述蝸桿(5)為雙導程蝸桿,且所述右軸套(7)上套有調整墊片(8),該調整墊片夾在右軸套(7)的伸出部(7a)左端面與所述右凸臺(2b)的右端面之間,且該伸出部?(7a)、調整墊片(8)和右凸臺(2b)通過螺釘(9)固定連接在一起。?
本實用新型在現有結構的基礎上,將所述蝸桿(5)由原來的單導程蝸桿調整為現在的雙導程蝸桿,并同時增設了一個調整墊片(8)。本領域技術人員都知道的是,雙導程蝸桿的齒厚是逐漸變化的,即朝著一個方向逐漸增大或減小,這樣就可以通過調整雙導程蝸桿的軸向位置來調節蝸輪蝸桿之間的間隙。?
采用以上技術方案,本實用新型可通過改變所述調整墊片(8)的厚度來調節蝸桿(5)的軸向位置,從而調節蝸輪蝸桿之間的間隙,進而消除蝸輪蝸桿之間的反向間隙,保證本轉角機構的傳動精度,結構簡單,通過小改動就解決了大問題,適于廣泛推廣運用。
所述右軸套(7)左右側的蝸桿(5)上分別套裝有左推力軸承(10)和右推力軸承(11),其中左推力軸承(10)夾在右軸套(7)的左端面與所述蝸桿(5)中部的臺階段之間;?
所述右推力軸承(11)夾在右軸套(7)的伸出部(7a)右端面與大齒輪(12)之間,該大齒輪固套在所述蝸桿(5)的右端部,且大齒輪(12)與伺服電機(13)輸出軸上的小齒輪(14)嚙合,該伺服電機安裝在所述滑板(2)的后端面上。?
正是由于本轉角機構的傳動精度有了大幅提高,才為后面的自動化調整及實時的自動補償提供了技術可能。作為優選,本轉動機構通過伺服電機及大、小齒輪來帶動所述蝸桿(5)旋轉,從而通過蝸輪?(3)帶動所述刀架(1)轉動,從而調整刀架(1)的轉角。由于伺服電機(13)是高精度的動力源,這樣就能實現自動化調整及實時的自動補償,從而克服傳統結構的缺陷,進而進一步改善本實用新型的使用性能。?
為了使所述蝸桿(5)能夠靈活地轉動,所述蝸桿(5)上同軸套裝有三個滾針軸承,其中一個滾針軸承裝在所述左軸套(6)內孔的右孔口處,另外兩個分別安裝在所述右軸套(7)內孔的左右孔口處。?
作為優選,所述大齒輪(11)通過鍵(15)固套在蝸桿(5)上,且大齒輪(11)由套裝在所述蝸桿(5)右端的螺母(16)鎖緊。?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重慶機床(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未經重慶機床(集團)有限責任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220725556.3/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PCB板定位夾持機構
- 下一篇:滾齒機小立柱頂尖支架回轉機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