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一種耳塞式聲音輔助感知裝置有效
| 申請號: | 201220722415.6 | 申請日: | 2012-12-25 |
| 公開(公告)號: | CN203001232U | 公開(公告)日: | 2013-06-19 |
| 發明(設計)人: | 汪勇 | 申請(專利權)人: | 汪勇 |
| 主分類號: | A61F11/04 | 分類號: | A61F11/04 |
| 代理公司: | 江蘇英特東華律師事務所 32229 | 代理人: | 邵鋆 |
| 地址: | 214000 江蘇省*** | 國省代碼: | 江蘇;32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耳塞 聲音 輔助 感知 裝置 | ||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人體功能障礙的輔助設備,尤其是一種通過電脈沖幫助聽力障礙者感知聲音的設備。
背景技術
人類的聽覺是人體對外界聲波的一種感知,作為一個正常的聽覺系統,包括耳廓、耳道、鼓膜、耳蝸和大腦的聽覺刺激區域等。以上各器官出現問題,就會引起各種不同程度的聽力障礙。
現有的治療或者彌補聽力障礙的手段有一種是加大刺激,如助聽器就是放大聲音,加強對鼓膜的刺激,讓原本已經對音量較輕的聲音不敏感的鼓膜可以感受到,這種手段不能改變鼓膜和聽力系統的惡化情況,只能是被動的彌補,久而久之會加劇損傷。
另一種是聽力系統的恢復——人工耳蝸(Cochlear?Implant),是一種電子裝置,由體外言語處理器將聲音轉換為一定編碼形式的電信號,通過植入體內的電極系統直接興奮聽神經來恢復或重建聾人的聽覺功能。近年來,隨著電子技術、計算機技術、語音學、電生理學、材料學、耳顯微外科學的發展,人工耳蝸已經從實驗研究進入臨床應用。現在全世界已把人工耳蝸作為治療重度聾至全聾的常規方法。但是這種手段成本高、難度大,且人工耳蝸有使用壽命限制。最重要的問題在于:人類獲得正常的語言不僅需要正常的聽力,還需要聽覺語言中樞的正常發育,這就是為什么成人語前聾患者即使植入了人工耳蝸,他們可以聽到聲音,但是卻不能聽懂語言及講話。
還有一種是電脈沖耳道刺激,通過對耳道皮膚的電刺激,進行被動鍛煉,試圖提高相關器官的應激能力。這種方式屬于理療范疇,效果并不顯著。?
除此以外,還有一類聽力障礙甚至就是大腦的聽覺區域的缺陷,和人工耳蝸所面臨的技術瓶頸相似,大腦的聽覺中樞的缺陷,導致聽覺失效。現有的手段就無法實現對其的治療和輔助。
另一方面,公知的,評價聲音的指標有振幅、頻率、延續時間和音色等,其中振幅轉化到聲音的音強,也就是我們評價聲音大小的分貝值;頻率體現為音高,尖銳或低沉。所以每個聲音都有其對應的振幅和頻率,和脈沖電流的指標是相同的。
而現在的研究表明,人體大腦對外界的各種刺激——包括視覺、聽覺、觸覺,最終都是通過生物電的形式感受。并且,大腦的潛力相當巨大,具有學習新的刺激關系的能力。
實用新型內容
????基于背景技術所述的對聲音本質的理解,以及人體大腦的學習能力的肯定,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發明一種全新的發出電脈沖的裝置,利用耳道觸覺感受聲音特性的耳塞式聲音輔助感知裝置。
本實用新型采用的技術手段如下:
一種耳塞式聲音輔助感知裝置,包含一個載體,載體上四周設有多個電子脈沖發生區,載體端面設有聲音接收裝置,聲音接收裝置電連接一個同頻同幅聲電放大電路,同頻同幅聲電放大電路電連接電子脈沖發生區。
所述的載體是一個耳塞。可以成對設置,對應兩個耳朵使用。
優選的是:載體上設有平衡兩側氣壓的氣孔。
為體現位置感,優選的,載體上的電子脈沖發生區設有三個,等距離的連接布滿整個載體側面。對應的,所述的聲音接收裝置設有三個。
本實用新型強調聲音到電脈沖的轉化是頻率不變、振幅不變,所以,優選的一個同頻同幅聲電放大電路的結構是,每個聲音接收裝置依次連接兩級放大器,然后輸出連接一個電子脈沖發生區。
本實用新型還有一個優選是:還載體上設有發聲裝置,所述發聲裝置和一個發聲電路電連接。所述的發聲裝置插接在載體上,成為可拆裝的結構。
本實用新型是一種全新理念的聽力障礙輔助設備,利用了聲波和電波的指標相同的特性,能夠將本該傳入耳朵的聲波按照同頻率、同振幅的原則轉化成電脈沖,保留原有的聲波特性,這種電脈沖具有差異性和可感知性。產生的這種差異電脈沖可以用來刺激耳部皮膚,最終可以幫助人體建立一種觸覺和聲音的聯系關系,即為“觸覺聽聲音”提供可能。
附圖說明
圖1,本實用新型的結構圖。
圖2,本實用新型的同頻同幅聲電放大電路3的框圖。
圖3,三種不同品質的男聲“新年快樂”發音的聲波圖。
具體實施方式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汪勇,未經汪勇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220722415.6/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