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一種草繩式全生態邊坡防護結構有效
| 申請號: | 201220719796.2 | 申請日: | 2012-12-24 |
| 公開(公告)號: | CN203022011U | 公開(公告)日: | 2013-06-26 |
| 發明(設計)人: | 王桂堯;汪聰;張紅日;陳鏡丞 | 申請(專利權)人: | 長沙理工大學 |
| 主分類號: | E02D17/20 | 分類號: | E02D17/20 |
| 代理公司: | 長沙市融智專利事務所 43114 | 代理人: | 顏勇 |
| 地址: | 410114 湖南省*** | 國省代碼: | 湖南;43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草繩 生態 防護 結構 | ||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草繩式全生態邊坡防護結構,用于施工期和運營期預防雨水沖刷的邊坡生態防護。
背景技術
傳統的邊坡綠化等防護方式,在邊坡施工剛完成的一段較長時期,由于邊坡表面尚未形成植被防沖刷保護層,往往使邊坡在雨水時受到雨水的沖刷、雨水入滲影響而發生坡面土壤的大量流失以及滑坡、崩塌事故。為避免或減少雨水對坡面土壤的沖刷,通常采用空心混凝土砌塊或土工格室等結構的植被護坡方式,但這類方法通常成本較高,與此同時,農村大量的稻草和秸稈卻成為垃圾而采用焚燒等處理方式,不僅造成資源浪費也污染環境,因此研究一種既具有防雨水沖刷功能,又能夠充分利用農村稻草秸稈的生態防護方法,達到變廢為寶,保護環境,又能為當地農民提供增加收入的條件,對生態文明建設和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實用新型內容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現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一種結構簡單、使用方便、廢物利用、農民增收、防沖刷效果明顯、適合植被生長的草繩式全生態邊坡防護結構。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通過采用下述技術方案予以實現:
一種草繩式全生態邊坡防護結構,包括由草繩或/和秸稈構成的繩體,多根所述繩體橫向排列,所述相鄰繩體間隔3~8cm,并且橫向排列的所述繩體通過縱向排列的多根桿件或多根麻繩捆綁形成整體。
所述繩體的直徑為1~4cm。
所述麻繩沿橫向間隔30~100cm。
所述桿件沿橫向間隔200~1000cm。
由于采用上述結構,當本實用新型的鋪設在邊坡表面后,由于覆蓋在邊坡表面的草繩網格構成的防沖刷結構,其作用類似于土工格室的防沖刷作用,因此在強降雨時,草繩網格能夠避免或減少雨水沖刷坡面土壤,保持邊坡施工完成后的穩定;而且本實用新型網格既不影響邊坡表面的植被綠化,也能形成與孔洞型混凝土砌塊類似的坡面防沖刷結構,同時稻草腐爛后成為植被生長的有機肥料,具有生態環保效應;再者本實用新型采用廣大農村普遍存在的稻草或秸稈,成本低廉,同時解決無法處理而形成浪費及污染等問題。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采用麻繩連接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采用桿件連接的結構示意圖。
附圖1、2中:1-繩體,2-麻繩,3-桿件。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詳細說明一種草繩式全生態邊坡防護結構的具體實施方式。
圖1所示,所述繩體1直徑1~4cm,長度不限,多根繩體1橫向排列豎向間距3~8cm;在縱向通過麻繩2把繩體1捆綁連接成一整體,麻繩2間距30~100cm;
如圖2所示,所述繩體1,在縱向通過木桿等桿件3把繩體1捆綁連接,桿件3間距2~10m,形成豎向間距3~8cm,橫向間距200~1000cm的草繩網格;
所述繩體1由草繩或/和秸稈構成,如果繩體1只由秸稈構成,需要把秸稈結扎成繩狀。
施工安裝時,根據坡面植被的要求平整坡面,所述邊坡表面平整后,將上述草繩網格沿縱橫向拉直后緊貼邊坡表面并通過土釘固定覆蓋于整個邊坡表面;在確認繩體網格固定于坡面并穩定無誤后,將植生土壤回填于繩體網格中的空洞,然后在回填土壤中進行植被綠化;上述草繩體網格覆蓋層既不影響邊坡表面的植被綠化,也能形成與孔洞型混凝土砌塊類似的坡面防沖刷結構,同時稻草腐爛后還能成為植被生長的肥料。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長沙理工大學,未經長沙理工大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220719796.2/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