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加固大型巖質邊坡深部軟弱結構面的施工結構有效
| 申請號: | 201220689186.2 | 申請日: | 2012-12-13 |
| 公開(公告)號: | CN202970720U | 公開(公告)日: | 2013-06-05 |
| 發明(設計)人: | 宋勝武;周鐘;王仁坤;葉發明;黃彥昆;陳崗;邵敬東;向柏宇;張公平;胡云明;馮學敏 | 申請(專利權)人: | 中國水電顧問集團成都勘測設計研究院 |
| 主分類號: | E21D9/00 | 分類號: | E21D9/00;E02D3/12 |
| 代理公司: | 成都虹橋專利事務所(普通合伙) 51124 | 代理人: | 許澤偉 |
| 地址: | 610072 四*** | 國省代碼: | 四川;5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加固 大型 巖質邊坡深部 軟弱 結構 施工 | ||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加固施工結構,尤其是一種加固大型巖質邊坡深部軟弱結構面的施工結構。
背景技術
我國許多水利水電、鐵路、公路和礦山等基礎設施工程位于高山峽谷地區,這些工程的建設過程中常涉及大型的巖質邊坡工程。在地質構造作用下,邊坡內部的巖體常發育有斷層、巖脈及節理裂隙等軟弱結構面,構成邊坡的潛在滑動破壞面。自然營力和人類活動的進一步作用可能會使這些軟弱的潛在滑動面發生進一步的變形、松動、滑移及開裂,誘發滑坡災害,造成人員的傷亡和財產的損失。
對于邊坡內埋深較小的軟弱結構面,如埋深小于60~80m的軟弱結構面,目前主要采用錨桿、抗滑樁、預應力錨索等淺層加固的方式進行,而當軟弱結構面的埋深大于80~100m時,由于開挖和鉆孔等施工技術方面的限制,上述淺表層加固方式已很難實現對深部軟弱結構面的加固。目前,對于埋深較大的邊坡軟弱結構面的加固仍無較好的加固方法,而且深部軟弱結構面加固的施工難度大,加固結構體的整體性和加固效果難以保證,深部軟弱結構面回填置換大體積混凝土時由于溫度應力而產生的裂縫及收縮縫等難以控制。綜上所述,目前的邊坡加固施工方法存在以下缺陷和不足:
(1)目前,受施工技術和經濟方面的限制,錨桿、抗滑樁、預應力錨索等淺表層加固施工方法主要適用于軟弱結構面埋深小于60~80m的情況,難以對埋深更大的深層軟弱結構面進行加固。
(2)采用回填置換的方法對邊坡進行加固時,常規施工方法形成的加固結構與邊坡巖體結合不緊密,不能形成整體加固結構體,加固效果難以保證。
(3)邊坡深部軟弱結構面的回填置換施工,施工控制難度高、工期長、投資大。
(4)進行邊坡深部軟弱結構面回填置換施工時,大體積回填混凝土的水化熱不宜散失,影響施工進度和混凝土的施工質量。
實用新型內容
本實用新型要解決的問題是提供一種利于散失水化熱的加固大型巖質邊坡深部軟弱結構面的施工結構。
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加固大型巖質邊坡深部軟弱結構面的施工結構,包括主隧洞和支隧洞,所述主隧洞沿巖質邊坡的深部軟弱結構面走向設置;所述支隧洞沿主隧洞兩側邊墻向軟弱結構面上、下盤方向設置;所述主隧洞和支隧洞內均回填有鋼筋加強的混凝土結構,在主隧洞和支隧洞的四周壁向中心的方向,所述混凝土結構至少由兩層回填層組成。
進一步的是,還包括固結灌漿孔,所述固結灌漿孔鉆設在主隧洞和支隧洞的洞壁并沿洞壁的周向均勻分布,所述固結灌漿孔內填設有混凝土。
進一步的是,在主隧洞和支隧洞的軸向方向,每層回填層至少分成兩段,兩段之間形成的分段線呈階梯狀,且各回填層的分段線在豎直方向上錯位分布。
進一步的是,每層回填層中均埋設有形成回路的冷卻水管。
進一步的是,所述主隧洞和支隧洞的斷面呈城門洞形或馬蹄形。要求主隧洞斷面能基本對稱均布于深部軟弱結構面上下盤兩側。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由于在回填主隧洞和支隧洞時是采用的分期分層回填,因此每一期的回填層都能獲得足夠的散熱面積,從而快速的散失混凝土水化熱,從而減少了整個混凝土的散熱時間,提高了效率;同時混凝土得到足夠的散熱,其固化質量較好。支隧洞的加入可以有效的提高整個加固結構的強度。本實用新型主要在邊坡深部軟弱結構面區域對邊坡巖體進行加固施工,施工深度不受邊坡形態和軟弱結構面埋深的限制,對受深部軟弱結構面控制的巖質邊坡具有良好的適用性。在施工布置上對邊坡開挖與表面支護不形成直接的干擾,施工通道多采用臨時交通洞的方式,對邊坡施工安全及施工期穩定均不會產生不利影響。本實用新型采用的分期回填、錯位分層澆筑、并結合冷卻水管的溫控措施,可有效解決大體積混凝土澆注施工的溫控難題。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平面示意圖;
圖2為圖1的A-A剖面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的主隧洞橫斷面圖;
圖4為本實用新型的主隧洞灌漿結構圖;
圖5為本實用新型的支隧洞典型斷面圖;
圖6為本實用新型的支隧洞灌漿結構圖;
圖7為本實用新型的隧洞分期回填、錯位分層澆筑示意圖;
圖8為本實用新型的回填混凝土冷卻水管布置圖;
圖中零部件、部位及編號:深部軟弱結構面1、主隧洞2、支隧洞3、伴生裂隙4、噴射混凝土5、錨桿6、一期回填層7、二期回填層8、排水孔9、縱向受力主筋10、環向箍筋11、灌漿廊道12、灌漿管13、固結灌漿孔14、分段線15、冷卻水管16。
具體實施方式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中國水電顧問集團成都勘測設計研究院,未經中國水電顧問集團成都勘測設計研究院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220689186.2/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