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一種能提高克氏原螯蝦育苗產量的育苗池構建結構有效
| 申請號: | 201220650607.0 | 申請日: | 2012-12-03 |
| 公開(公告)號: | CN202958477U | 公開(公告)日: | 2013-06-05 |
| 發明(設計)人: | 徐增洪;周鑫;水燕;趙朝陽;沈懷舜 | 申請(專利權)人: | 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淡水漁業研究中心 |
| 主分類號: | A01K63/00 | 分類號: | A01K63/00 |
| 代理公司: | 無錫市大為專利商標事務所 32104 | 代理人: | 殷紅梅 |
| 地址: | 214081 江蘇省*** | 國省代碼: | 江蘇;32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提高 克氏原螯蝦 育苗 產量 構建 結構 | ||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能提高克氏原螯蝦育苗產量的育苗池構建結構,具體地說是屬于淡水經濟蝦類的育苗方法。
背景技術
克氏原螯蝦原產北美洲,俗稱淡水小龍蝦,屬節肢動物門甲殼綱軟甲亞綱十足目蝲蛄科,1929年由日本人將該蝦帶入我國,目前已廣泛分布于我國的河溝、池塘和各大水系中,并已成為我國淡水養殖的重要經濟品種。由于克氏原螯蝦的市場消費量及出口加工數量快速增長,其野生資源數量正在急劇減少,因此,通過人工養殖的方法來增加克氏原螯蝦的產量已成為滿足加工出口和消費市場需求的重要途徑之一。目前,養殖所需的克氏原螯蝦苗種主要來自天然水域,隨著天然資源數量的下降,人工繁殖克氏原螯蝦已成必然趨勢。
雖然國內的克氏原螯蝦養殖已形成了一定的生產規模,但制約克氏原螯蝦產業化發展的幾個瓶頸問題目前仍未得到有效的解決,其中最突出的是規模化養殖所需的種苗配套問題,主要表現在人工育苗效率低下,親本運輸和暫養成活率低,育苗產量低,效益差,一般池塘育苗畝產僅有幾萬尾,育苗效益難以提高。育苗產量低與克氏原螯蝦懷卵量少、產卵不同步、蝦苗規格不整齊及自相殘殺率高有關。目前生產上多采用自繁自育的蝦苗繁殖方法,或采用外購蝦苗進行放養,由于蝦苗產量低且來源不足嚴重制約了放養密度的提高,因此目前的克氏原螯蝦養殖產量和效益普遍較低,因此如何提高育苗產量已成為克氏原螯蝦養殖業急需解決的關鍵問題這一。
發明內容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不足之處,從而提供一種能提高克氏原螯蝦育苗產量的育苗池構建結構,該結構通過在育苗池的土埂上建造蝦巢、改善育苗池生態和采用蝦苗捕大留小技術的應用,可提高克氏原螯蝦育苗成活率,以提高蝦苗的產量。
按照本實用新型提供的技術方案,一種能提高克氏原螯蝦育苗產量的育苗池構建結構,包括在克氏原螯蝦育苗池中設置繁殖專用土埂,在土埂的斜坡上打入若干個洞穴為親蝦繁殖的巢穴;在洞穴中插入管道,所述管道管口與土埂斜坡齊平。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改進,所述土埂高1.0-1.5米,土埂斜坡的坡比為2-4∶1。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改進,所述管道長20-50厘米,直徑為5.0-9.0厘米。所述管道上設有管道孔,所述管道孔的孔徑為1.0-2.0厘米,管道孔間距為1.0-10.0厘米。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改進,所述洞穴為?1-10排;所述洞穴直徑為6.0-10厘米、深度為20-50厘米。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改進,所述洞穴之間的間距為10-50厘米。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改進,所述管道為塑料管、玻璃纖維管或竹管。
本實用新型與已有技術相比具有以下優點:
1、在克氏原螯蝦育苗池中設置土埂,并在土埂上建造人工洞穴供親蝦穴居可提高親蝦投放密度與放養成活率;2、洞穴分布密度可隨意調節且分布規則,可避免親蝦過于擁擠而相互干擾;3、取出洞穴中的管道便可捕獲親蝦,省工省力且捕撈效率較高;4、可通過調控親蝦數量來調節育苗池中幼體的密度,以降低蝦苗間的自相殘殺率;5、洞穴中插入帶孔管道后可避免土埂因親蝦掘洞而塌陷;6、帶孔管道透氣、透水,且易于親蝦攀爬和棲息;7、在育苗池中栽植多種水草可作為親蝦和蝦苗的隱蔽物,同時具有改良生態的功能,有利于提高親蝦、蝦苗的成活率和育苗產量。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池塘苗池中土埂人工洞穴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洞穴中帶孔管道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本實用新型將結合實施例作進一步描述:
實施例一:
在克氏原螯蝦育苗池中設置繁殖專用土埂1,土埂1高1.0米,土埂1斜坡的坡比為3∶1,在水面線附近的斜坡上打入5排直徑為10厘米、深度為30厘米的洞穴3作為親蝦繁殖的巢穴。洞穴3之間的間距為20厘米。在洞穴3中插入長20厘米,直徑為9.0厘米的帶孔管道5,管口與土埂斜坡齊平。管道上設有管道孔6,帶孔管道上的孔徑為1.0厘米,孔間距為2.0厘米。在土埂上沿水位線2栽種水花生,在池中插栽伊樂藻、輪葉黑藻、苦草,土埂上的水生植物覆蓋人工巢穴使其具有良好的隱蔽性。池中投放占水面40%的水花生、水葫蘆和小浮萍。水草4栽種的間距為0.5米,覆蓋率為育苗池面積的60%。伊樂藻在11月栽種,輪葉黑藻在3月播種。微孔增氧機的功率配置為每20畝/2.2?kw。每天用蝦籠捕撈體長為2.0-8.0厘米的蝦苗,蝦籠的網目為1.0厘米。
實施例二:?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淡水漁業研究中心,未經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淡水漁業研究中心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220650607.0/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一種全自動平衡壓力噴灑農藥桶
- 下一篇:一種高性能的水培作物育苗裝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