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用于高壓共軌系統的油泵進油量調節控制閥有效
| 申請號: | 201220645621.1 | 申請日: | 2012-11-29 |
| 公開(公告)號: | CN203114762U | 公開(公告)日: | 2013-08-07 |
| 發明(設計)人: | 方文超;張睿;平濤;趙偉 | 申請(專利權)人: | 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第七一一研究所 |
| 主分類號: | F15B13/02 | 分類號: | F15B13/02 |
| 代理公司: | 上海浦一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31211 | 代理人: | 張驥 |
| 地址: | 201108 *** | 國省代碼: | 上海;3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用于 高壓 系統 油泵 進油量 調節 控制 | ||
1.一種用于高壓共軌系統的油泵進油量調節控制閥,其特征在于:包括比例電磁鐵(1),比例電磁鐵(1)的比例電磁鐵推桿(1.1)末端設置有球座(8),球座(8)的下方設置有閥芯(13),球座(8)與閥芯(13)之間設置有鋼球(9);閥芯(13)的底部固定支撐彈簧(12)的一端,彈簧(12)的另一端固定支撐于彈簧座(4);球座(8)、鋼球(9)、閥芯(13)、彈簧(12)設置于閥體(3)的腔體內;所述閥芯(13)的兩端粗,中間細,閥芯(13)將所述閥體(3)的腔體分隔為上腔(V.2)、工作腔(V.3)、下腔(V.1);球座(8)、鋼球(9)處于閥體(3)的上腔(V.2)內,彈簧(12)處于閥體(3)的下腔(V.1)內;閥體(3)的上腔(V.2)和下腔(V.1)通過上斜流道(B.1)和下斜流道(B.2)相互連通。?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高壓共軌系統的油泵進油量調節控制閥,其特征在于:所述閥體(3)的一側設置有進油口(P),閥體(3)的另一側設置有出油口(A);進油口(P)通過入口流道(B.3)與工作腔(V.3)連通;入口流道(B.3)通過節流流道(B.4)與閥體(3)的上腔(V.2)連通;節流流道(B.4)后的節流孔(R)設置有節流螺釘(14);?
出油口(A)通過主出口流道(B.7)與工作腔(V.3)直接連通;出油口(A)還連接前側出口流道(B.6)、后側出口流道(B.8),前側出口流道(B.6)和后側出口流道(B.8)通過平衡流道(B.5)與工作腔(V.3)連通;?
工作腔(V.3)通過第一閥口(C.3)通向主出口流道(B.7),工作腔(V.3)通過第二閥口(C.2)經平衡流道(B.5)通向前側出口流道(B.6),工作腔(V.3)通過第三閥口(C.1)經平衡流道(B.5)通向后側出口流道(B.8);?
閥體(3)的下腔(V.1)與回油出口(T)連通。?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高壓共軌系統的油泵進油量調節控制閥,其特征在于:所述閥口(C.1、C.2、C.3)最大開度由鋼球(9)的直徑大小決定,增大鋼球(9)的直徑,閥芯(13)的初始位置下移,使閥口(C.1、C.2、C.3)的最大開度減小;減小鋼球(9)的直徑,閥芯(13)的初始位置上移,使閥口(C.1、C.2、C.3)的最大開度增大。?
4.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高壓共軌系統的油泵進油量調節控制閥,其特征在于:所述節流流道(B.4)后的節流孔(R)的直徑大小決定冷卻帶走熱量的能力,使冷卻后的比例電磁鐵(1)的最高溫度不超過使用溫度限值。?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高壓共軌系統的油泵進油量調節控制閥,其特征在于:所述球座(8)與鋼球(9)的配合面為錐面。?
6.根據權利要求1或5所述的用于高壓共軌系統的油泵進油量調節控制閥,其特征在于:所述閥芯(13)與鋼球(9)的配合面為錐面。?
7.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高壓共軌系統的油泵進油量調節控制閥,其特征在于:所述彈簧(12)與彈簧座(4)之間設置有彈簧墊片(11),彈簧(12)的安裝長度通過彈簧墊片(11)實現調節。?
8.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高壓共軌系統的油泵進油量調節控制閥,其特征在于:所述彈簧座(4)通過螺紋與閥體(3)固定連接;彈簧座(4)與閥體(3)之間設置有密封圈(5)。?
9.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高壓共軌系統的油泵進油量調節控制閥,其特征在于:所述閥體(3)設置于比例電磁鐵(1)的下方,比例電磁鐵(1)通過螺栓與閥體(3)固定連接;閥體(3)與比例電磁鐵(1)之間通過密封圈(2)產生密封效果。?
10.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高壓共軌系統的油泵進油量調節控制閥,其特征在于:所述平衡流道(B.5)的末端設置有堵頭(6);堵頭(6)與閥體(3)之間通過螺紋連接緊固;堵頭(6)與閥體(3)之間設置有密封圈(7)。?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第七一一研究所,未經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第七一一研究所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220645621.1/1.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鋯/羧甲基纖維素復合材料及其制備
- 下一篇:用于內燃機的排放控制系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