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凝汽器水室真空抽氣系統有效
| 申請號: | 201220637245.1 | 申請日: | 2012-11-27 |
| 公開(公告)號: | CN202902912U | 公開(公告)日: | 2013-04-24 |
| 發明(設計)人: | 譚燦燊;吳阿峰;范永春 | 申請(專利權)人: | 中國能源建設集團廣東省電力設計研究院 |
| 主分類號: | F28B9/10 | 分類號: | F28B9/10;F28B11/00 |
| 代理公司: | 廣州華進聯合專利商標代理有限公司 44224 | 代理人: | 謝偉;曾旻輝 |
| 地址: | 510663 廣東省*** | 國省代碼: | 廣東;44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凝汽器 真空 系統 | ||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真空抽氣系統,特別是涉及一種凝汽器水室真空抽氣系統。
背景技術
傳統的凝汽器水室真空抽氣系統,通常單獨設置,主要包括水環式機械真空泵、真空破壞閥,放氣閥以及管道、其他閥門等部件。傳統的水室抽真空系統設計有真空控制箱,水室真空泵的啟停由真空控制箱的真空度來控制,水室真空泵啟動后,當真空箱的真空達到一定值時水室真空泵即自動停運。該系統具有如下缺點:(1)系統復雜;(2)多個電廠的運行實踐表明,其水室真空系統使用頻率較低,且工作持續時間很短;(3)部分電廠由于水室抽真空系統管路設置不合理而出現了水室真空泵進水現象,水室真空泵腐蝕嚴重,使用壽命遠低于設計值。
實用新型內容
基于此,針對上述問題,本實用新型提出一種結構簡單、無需單獨設置水室真空泵或抽氣器的凝汽器水室真空抽氣系統。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凝汽器水室真空抽氣系統,除了凝汽器、連接于凝汽器上的抽真空管路和汽室真空泵管路之外,還包括呈倒U形的水室抽氣管道,該水室抽氣管道的一端與抽真空管路連接,另一端與汽室真空泵管路連接,所述水室抽氣管道的頂部比所述凝汽器的頂部高至少10m。
本技術方案利用凝汽器汽室的水環式真空泵將水室不凝結氣體抽出,為了避免水室的水進入汽室抽真空系統,水室抽氣管道設計為倒U形管,從凝汽器水室頂部向上引出至少10m高度后再向下接至汽室真空泵管路上。
在優選的實施例中,所述水室抽氣管道包括與抽真空管路連接的上升段和與汽室真空泵管路連接的下降段,在所述上升段上設有節流孔板。由于汽室抽真空系統抽吸能力強,抽氣過程迅速,部分水可能會被抽進到U型管的上升段,因此在上升段上設計一個節流孔板,防止液體由于慣性進入下降段,從而進入汽室真空泵管路。
在優選的實施例中,所述水室抽氣管道的與汽室真空泵管路連接的端部設有控制閥,在所述凝汽器的水室設有水位傳感器,該水位傳感器與所述控制閥連接。直接取消了真空控制箱,在水室抽氣管道的與汽室真空泵管路連接的端部設置控制閥,控制閥由原來真空控制箱的真空控制改成由凝汽器的水室水位來控制,以簡化運行的操作。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結構簡單,利用凝汽器汽室的水環式真空泵將水室不凝結氣體抽出,無需單獨設置水室真空泵或抽氣器;
(2)水室抽氣管道設計為倒U形管,從凝汽器水室頂部向上引出至少10m高度后再向下接至汽室真空泵管路上,可避免水室的水進入汽室抽真空系統。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所述凝汽器水室真空抽氣系統的結構示意圖;
附圖標記說明:
10-凝汽器,20-抽真空管路,30-母管,40-汽室真空泵管路,50-水室抽氣管道,50a-上升段,50b-下降段,60-節流孔板,70-控制閥。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進行詳細說明。
實施例:
如圖1所示,一種凝汽器水室真空抽氣系統,包括凝汽器10、連接于凝汽器10上的抽真空管路20、汽室真空泵管路40之外和呈倒U形的水室抽氣管道50。所述水室抽氣管道50的一端與抽真空管路20連接,另一端與汽室真空泵管路40連接。所述水室抽氣管道50的頂部比所述凝汽器10的頂部高至少10m,即H≥10m。
本實施例中,所述水室抽氣管道50包括與抽真空管路20連接的上升段50a和與汽室真空泵管路40連接的下降段50b,在所述上升段50a上設有節流孔板60。由于汽室抽真空系統抽吸能力強,抽氣過程迅速,部分水可能會被抽進到U型管的上升段50a,因此在上升段50a上設計一個節流孔板60,防止液體由于慣性進入下降段50b,從而進入汽室真空泵管路40。
本實施例中,所述水室抽氣管道50的與汽室真空泵管路40連接的端部設有控制閥70,在所述凝汽器10的水室設有水位傳感器,該水位傳感器與所述控制閥70連接。直接取消了真空控制箱,在水室抽氣管道50的與汽室真空泵管路40連接的端部設置控制閥70,控制閥70由原來真空控制箱的真空控制改成由凝汽器10的水室水位來控制,以簡化運行的操作。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中國能源建設集團廣東省電力設計研究院,未經中國能源建設集團廣東省電力設計研究院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220637245.1/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