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換擋操縱桿及車輛有效
| 申請號: | 201220620566.0 | 申請日: | 2012-11-21 |
| 公開(公告)號: | CN202937789U | 公開(公告)日: | 2013-05-15 |
| 發明(設計)人: | 邴建;丁杰;鄭素云;席玉嶺 | 申請(專利權)人: | 北京汽車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F16H59/02 | 分類號: | F16H59/02;B25F1/02 |
| 代理公司: | 北京銀龍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11243 | 代理人: | 許靜;黃燦 |
| 地址: | 100021 北*** | 國省代碼: | 北京;1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換擋 操縱桿 車輛 | ||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換擋操縱桿以及具有該換擋操縱桿的車輛,屬于車輛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換擋操縱桿是用來實現汽車變速行駛的操縱桿,功能單一,其連接到變速箱里,很難從中拆解出來,無法用作別的用途。而螺絲刀通常放到汽車的后備艙里,取用時需要挪動后備艙中的行李物品等,取用過程較麻煩。
實用新型內容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換擋操縱桿,其將傳統的換擋操縱桿和螺絲刀在結構和功能上合并,實現了一物多能,并且取用方便、容易操作。
本實用新型所提供的技術方案為:
一種換擋操縱桿,包括手柄部和桿部;所述桿部包括:
上桿,所述上桿的第一端與所述手柄部連接,所述上桿的第二端端部設有改錐結構;以及,
下桿,所述下桿的第一端與所述上桿的第二端可拆卸連接,且所述下桿的第一端端部具有軸向開孔,所述下桿的第二端連接于操縱變速器上;
其中,所述上桿的第二端端部的改錐結構插裝于所述下桿的軸向開孔內。
進一步的,所述上桿的第二端端部設有螺柱,所述改錐結構安裝于所述螺柱的端部;所述下桿的第一端的軸向開孔內壁設有與所述螺柱配合的內螺紋;所述螺柱與所述內螺紋配合連接。
進一步的,所述改錐結構可拆卸地安裝于所述上桿的第二端端部。
進一步的,所述改錐結構為一字改錐、十字改錐或者六角改錐。
本實用新型的另一個目的是提供一種車輛,其包括上述的換擋操縱桿。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為:
本實用新型的換擋操縱桿將傳統的換擋操縱桿和螺絲刀在結構和功能上合并,實現了一物多功能,并且取用方便、容易操作;其將桿部設計為可拆卸連接的上桿和下桿兩部分,上桿上設有改錐結構,將上桿從下桿上拆卸下來,即可用作螺絲刀使用,而將上桿與連接于操縱變速器的下桿連接一起后就可實現完整的換擋操縱桿功能。
附圖說明
圖1表示本實用新型換擋操縱桿的結構示意圖;
圖2表示本實用新型換擋操縱桿的局部剖視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原理和特征進行描述,所舉實例只用于解釋本實用新型,并非用于限定本實用新型的范圍。
如圖1所示,本實施例中提供了一種換擋操縱桿,其包括手柄部100和桿部,桿部包括可拆卸連接一起的上桿201和下桿202,其中,上桿201的第一端與手柄部100連接,上桿201的第二端與下桿202的第一端可拆卸連接;且上桿201的第二端端部設改錐結構2011,下桿202的第一端端部具有軸向開孔2021,上桿201的第二端端部的改錐結構2011插裝于下桿202的軸向開孔2021內,下桿202的第二端連接于操縱變速器上。
本實施例中,優選的,如圖2所示,上桿201的第二端端部具有一段螺柱2012,螺柱2012的外周具有外螺紋,改錐結構2011安裝于該螺柱2012的端部;下桿202的第一端的軸向開孔2021為螺紋孔,其內壁設有與螺柱2012的外螺紋配合的內螺紋;螺柱2012的外螺紋與內螺紋配合連接,從而將上桿201與下桿202可拆卸地連接一起。
應當理解的是,在實際應用中,上桿201的第二端端部與下桿202的第一端之間的連接方式還可以采用其他可拆卸地方式,比如卡接方式等,在此不再一一列舉。
此外,本實施例中,改錐結構2011可拆卸地安裝于上桿201的第二端端部。改錐結構2011可以為一字改錐、十字改錐或六角改錐或其它花紋的改錐,可根據實際需求,更換不同的改錐結構,適用不同的使用場合。
本實用新型的換擋操縱桿,上桿201從下桿202上拆卸下來時,上桿201與手柄部100可以單獨作為螺絲刀使用,而將上桿201與下桿202通過螺柱2012與螺紋孔配合連接一起時,就可以作為操縱變速箱進行換檔操作的換擋操縱桿,螺柱2012和螺紋孔的螺紋連接結構簡單,且拆裝方便,可較容易地實現換擋操縱桿和螺絲刀的功能轉換。
以上所述是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方式,應當指出,對于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所述原理的前提下,還可以作出若干改進和潤飾,這些改進和潤飾也應視為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北京汽車股份有限公司,未經北京汽車股份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220620566.0/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