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軋輥冷卻裝置有效
| 申請號: | 201220608687.3 | 申請日: | 2012-11-16 |
| 公開(公告)號: | CN202893817U | 公開(公告)日: | 2013-04-24 |
| 發明(設計)人: | 劉勇;邱兵;李衛平;張正權;方淑芳;孟瑜;張有銀 | 申請(專利權)人: | 攀鋼集團攀枝花鋼釩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B21B27/10 | 分類號: | B21B27/10 |
| 代理公司: | 成都虹橋專利事務所(普通合伙) 51124 | 代理人: | 劉世平 |
| 地址: | 617067 四*** | 國省代碼: | 四川;5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軋輥 冷卻 裝置 | ||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熱連軋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適用于熱連軋精軋機組下機工作輥強制冷卻的裝置。
背景技術
現代化的熱連軋機組具有連續化作業,產能大,生產作業率高等特點。在熱連軋機組中,精軋機組是生產及工藝質量控制的關鍵環節。精軋機組通常由6~7架精軋機組成,每架精軋機軋輥系由兩根支撐輥和兩根軋輥組成,為保證產品質量,精軋機組的工作軋輥每軋制50~70KM必須更換下機(下機指從軋機上更換下來),下機冷卻重新車磨后再上機使用。由于熱連軋生產的連續化,每24h平均更換軋輥5~6次,這就需要投入大量的軋輥進行周轉,以保持磨輥間的生產效率,滿足精軋機組生產需要。而下機的軋輥是不能馬上進行車、磨加工的,因為軋輥在生產線上經過長時間的高溫軋鋼,軋輥內部堆積了大量的殘余熱量,特別是精軋軋輥下機后軋輥中心層溫度很高、表層溫度較低,中間工作區的溫度很高、兩端的溫度較低,對于高速鋼材質的軋輥這種溫差表現得更為突出。因此,下機的軋輥必須進行長時間的充分均勻冷卻至室溫后,才能進行車削、磨削加工,因為在殘余熱量未充分消除,軋輥各部分溫度不一致情況下,進行軋輥車、磨加工會導致初始輥型不穩定、磨削的精度大為降低,上機使用會直接影響精軋軋制狀態和產品質量。
通常軋輥冷卻方式有空冷(自然冷卻)、風冷(強制吹風冷卻)及強制冷卻等模式。對不同材質的軋輥,空冷時間很長,一般12~24h,風冷也需要6~12h,這大幅增加軋輥的周轉量,增加了軋輥的投入資金及庫存量,是相當不經濟的,尤其是價格昂貴的高速鋼軋輥,軋輥資金投入就更加巨大。
強制冷卻通常有噴霧、水簾、噴水三種方式。噴霧是將冷卻水通過噴嘴形成水霧噴到軋輥輥面進行冷卻,缺點是水霧遇到溫度較高的軋輥便會很快蒸發,甚至水霧還未接觸軋輥就蒸發掉,造成軋輥冷卻效率低、冷卻不均勻,同時蒸發形成的蒸汽還會影響到車間上部吊車的操作運行及腐蝕設備。水簾是在軋輥上方形成水幕并連續流到軋輥表面進行冷卻,缺點是因重力下落的水簾從軋輥上方流下的過程中溫度逐漸升高,造成上下部分的軋輥冷卻效果的差異,并且因重力下落的水接觸不到被油、脂覆蓋的區域,會在軋輥表面產生熱源。噴水是將一定壓力的冷卻水連續通過噴嘴噴到軋輥輥面進行軋輥冷卻,目前采用的噴水冷卻方式主要是采用兩排(軋輥兩側各一排)噴嘴對由下而上疊放在一起的一對軋輥兩側進行輥身連續噴水冷卻,該冷卻存在的缺點是單側單排噴嘴冷卻,噴嘴存在噴射面“死區”,噴水不能大范圍覆蓋軋輥,尤其是下輥的中下部分區域冷卻水不能覆蓋,且上部冷卻后的“熱水”由重力作用流下,仍然會導致軋輥冷卻效率降低,且冷卻不均勻。
實用新型內容
本實用新型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冷卻效率高的軋輥冷卻裝置。
為解決上述問題采用的技術方案是:軋輥冷卻裝置包括底座、冷卻單元和水泵,冷卻單元設置于底座上;冷卻單元包括間隔設置的兩組噴嘴,噴嘴通過管路與水泵連接;兩組噴嘴之間的底座上表面上方為軋輥空間,噴嘴朝向軋輥空間;同組噴嘴成排設置形成噴嘴排,噴嘴排中同排噴嘴的排列方向平行于底座上表面,噴嘴排相互平行;同組噴嘴形成至少兩排不同高度的噴嘴排。
進一步的是:包括保護罩,管路設置于保護罩內。
進一步的是:噴嘴設置于保護罩內,保護罩上設置有與噴嘴位置對應的出水孔。
進一步的是:其特征在于:在軋輥空間下方的底座內設置有儲水槽。
進一步的是:底座上設置有至少兩套冷卻單元。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軋輥空間用于放置軋輥,軋輥如圖1所示疊放在一起(軋輥上設置有將兩輥固定在一起的裝置),采用兩排噴嘴對成對軋輥兩側進行輥身連續噴水冷卻,兩排噴嘴可以各向一個軋輥噴水,相對于一排噴嘴極大的增加了冷卻水在軋輥上的覆蓋面積,使冷卻效率高且冷卻均勻。
附圖說明
圖1是軋輥冷卻裝置結構示意圖;
圖中標記為:冷卻單元1、保護罩2、底座3、軋輥4、軋輥空間5、噴嘴6、噴嘴排7。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方式對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說明。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攀鋼集團攀枝花鋼釩有限公司,未經攀鋼集團攀枝花鋼釩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220608687.3/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