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拆卸工裝有效
| 申請號: | 201220580887.2 | 申請日: | 2012-11-06 |
| 公開(公告)號: | CN202922524U | 公開(公告)日: | 2013-05-08 |
| 發明(設計)人: | 楊銀博;龍峰;汪飛;陳熙 | 申請(專利權)人: | 英利能源(中國)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B25B27/06 | 分類號: | B25B27/06 |
| 代理公司: | 北京康信知識產權代理有限責任公司 11240 | 代理人: | 吳貴明;張永明 |
| 地址: | 071051 河*** | 國省代碼: | 河北;13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拆卸 工裝 | ||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維修工裝領域,具體而言,涉及一種拆卸工裝。
背景技術
隨著太陽能光伏電池的廣泛應用,對上游硅片需求的增大,使得各個硅片生產企業引入了大量進口的HCT線鋸。該設備的切割原理是,將從放線軸引出的一根細線纏繞在四個導輪周圍從而形成線網。由旋轉的導輪驅動線網的運動,線網運載一種從外側噴嘴滲入硅塊的漿料。當切割臺將硅塊向下推過線網時,鋼線攜帶漿料中的碳化硅將硅塊切割成硅片。在HCT線鋸的主要結構切割室內,由于繞線的每個導輪都是由前后兩個軸承箱固定。在硅片切割過程中,驅動電機通過皮帶傳動帶動后軸承箱以及導輪和前軸承箱同時高速旋轉。由于在高速運轉的過程中,會有部分漿料滲透到軸承箱內部,而漿料中的碳化硅顆粒會對高速旋轉的軸承內部的滾珠產生磨損,致使軸承的內外圈配合產生間隙,軸承晃動,最終導致軸承箱無法運行,只有對軸承箱內的軸承進行更換才能保證軸承箱的正常運行,設備的正常使用。
如圖1中所示,軸承內圈12與軸套14、軸承內圈15與軸肩之間的配合都是緊密配合,沒有間隙來利用普通的拉馬將軸承內圈拔出。另外由于軸承內圈與軸之間是過盈配合,致使內圈更換比較困難。圖1中附圖標記11為軸承箱主軸,13為位于軸套14上的銷孔,16為位于主軸11軸肩上的銷槽。
現有技術用于從主軸上拆卸軸承內圈的拆卸工裝如圖2所示,該拆卸工裝具有契形邊25、螺桿26以及四個鎖緊螺母21、22、23、24。現有技術中拆卸軸承的方式如圖3所示。拆卸軸承內圈12或軸承內圈15時將拆卸裝置的契形邊25緊貼于軸承內圈12或軸承內圈15與軸套14之間的倒角間隙處,然后按照21-22-23-24的順序依次緊固螺桿26兩端的四個鎖緊螺母,直至契形邊25將與軸承內圈12或軸承內圈15軸套分開,而他們之間的間隙能夠安裝普通的拉馬為止,之后再用拉馬將軸承內圈12或軸承內圈15從主軸上拔出。
現有技術中存在的缺點:由于契形邊25要求比較薄,多次使用會造成契形邊25變形,所以導致該裝置使用次數受限,而且該裝置修復比較困難,需要更換該裝置,增加了維修費用;在緊固四個鎖緊螺母21、22、23、24時,會拉伸螺桿26,由于軸承內圈12或軸承內圈15與主軸11之間是過盈配合,要想使軸承內圈12或軸承內圈15移動,所需的力很大,所以螺桿26所受的拉伸力也相對較大,極易將螺桿26拉斷,使得操作過程中的安全系數降低。
實用新型內容
本實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種拆卸工裝,以達到提升拆卸工裝的使用壽命,降低更換成本的目的。
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拆卸工裝,用于從主軸上拆卸軸承內圈,拆卸工裝包括:工裝本體,包括用于套設在待拆卸的軸承內圈外的中心通孔和在工裝本體側壁上沿中心通孔徑向設置的拆卸孔;拔卸部件,與拆卸孔配合設置,拔卸部件與拆卸孔處于配合狀態時,拔卸部件的一端位于中心通孔內部并與軸承內圈的底壁配合。
進一步地,軸承內圈包括與軸套緊鄰地套設在主軸上的第一軸承內圈,軸套上與第一軸承內圈緊鄰的一端包括沿主軸的徑向設置的銷孔,拆卸孔包括與銷孔的截面形狀和大小一致的第一拆卸孔;拔卸部件包括第一拔卸部件,第一拔卸部件可拆卸地設置于第一拆卸孔并與銷孔卡接配合。
進一步地,軸承內圈包括套設在主軸上并緊鄰主軸的軸肩的第二軸承內圈,軸肩包括沿主軸的徑向設置的銷槽,拆卸孔包括與銷槽的截面形狀和大小一致的第二拆卸孔;拔卸部件還包括第二拔卸部件,可拆卸地穿過第二拆卸孔與銷槽卡接配合。
進一步地,第一拔卸部件包括與銷孔配合的銷釘,第二拔卸部件包括與銷槽配合的銷板。
進一步地,銷釘和銷板均經過高強度處理。
進一步地,多個第一拆卸孔沿工裝本體的周向均勻布置和/或多個第二拆卸孔沿工裝本體的周向均勻布置。
進一步地,拆卸工裝包括兩個第一拆卸孔和兩個第二拆卸孔。
進一步地,工裝本體包括同軸相對設置且可拆卸地連接為一體的第一裝置和第二裝置,拆卸孔通過第一裝置的與第二裝置相對的表面形狀和/或第二裝置的與第一裝置相對的表面形狀形成。
進一步地,第一裝置設置有第一連接部,第二裝置設置有與第一連接部對應的第二連接部,第一裝置和第二裝置通過第一連接部和第二連接部連接固定。
進一步地,第一裝置和第二裝置均為環形結構,第一連接部包括沿周向均布于第一裝置上的通孔,第二連接部包括與通孔對應設置的沿周向均布于第二裝置的螺紋孔,第一裝置和第二裝置通過穿設于通孔并與螺紋孔配合連接的螺栓連接固定。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英利能源(中國)有限公司,未經英利能源(中國)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220580887.2/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