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自行消除壓力液位控制裝置有效
| 申請號: | 201220565526.0 | 申請日: | 2012-10-30 |
| 公開(公告)號: | CN202953811U | 公開(公告)日: | 2013-05-29 |
| 發明(設計)人: | 鄧東;李彩霞;張永剛 | 申請(專利權)人: | 中國石油集團東方地球物理勘探有限責任公司 |
| 主分類號: | B67D7/30 | 分類號: | B67D7/30;B67D7/04 |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中實友知識產權代理有限責任公司 11013 | 代理人: | 李玉明 |
| 地址: | 072751 河北*** | 國省代碼: | 河北;13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自行 消除 壓力 控制 裝置 | ||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地震勘探技術領域,特別涉及可控震源加注柴油的裝置,是一種通過壓力控制,實現油槍自動關閉的自行消除壓力液位控制裝置。?
背景技術
目前,野外作業條件下,可控震源加柴油方式為油罐車配手持油槍加油,這種加油方式存在著效率低及安全隱患問題。?
1?加油速度慢、時間長、效率低:可控震源的油箱容積一般為800~1000升,加滿一箱柴油約需35分鐘。現有條件下一臺大噸位可控震源35分鐘可放40炮左右,每臺震源每天需加油一次。按一組5臺震源計算,每組震源每天工作時間內由于加油而導致停工達到175分鐘,由于加油而損失200炮,降低了采集工作的效率。?
2?危險因素多,安全性差:現有加油方式需要兩名人員配合操作才能完成,一人控制油罐車的加油開關,另一人站在2米多高的震源平臺或柴油箱上上,有跌落隱患。油箱加油口容易溢出油,存在火災風險并造成環境污染,不符合HSE要求及綠色施工的理念。?
3?對操作人員要求高,適應性差:敞開式加油容易使空氣中的沙塵進入車輛的油路系統中,導致阻塞油路甚至損壞內燃機部件,使車輛的使用壽命大打折扣。加油過程中加油槍無法固定,需要加油人員手持加油槍進行操作,稍微有一些晃動就可能造成油料的溢出;油箱加油口由于濾網的過油量影響容易造成油溢出,造成環境污染和火災風險。?
實用新型內容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自行消除壓力液位控制裝置,能實現可控震源加注柴油,縮短加油時間,提高施工效率。解決存在的安全隱患。?
本實用新型采用的技術方案是:自行消除壓力液位控制裝置,包括油罐、溢流安全閥、油泵、油槍、快速接頭、液位控制器和油箱;油泵的進油管在油罐內,油泵通過油管連接溢流安全閥的進口,溢流安全閥的出口管線在油罐內;其特征在于:油泵的排油管連接油槍的進口,油槍的出口直接連接快速接頭,快速接頭的另一端通過管線與油箱頂端的進油口連接,液位控制器固定在油箱的頂部,液位控制器下端的浮子在油箱內。?
簡述自行消除壓力液位控制裝置的使用過程。參閱圖1。所有安裝準備工作就緒后,啟動油泵3,油泵3開始從油罐1中抽油柴油,柴油通過進油口進入油箱7。觀察油箱7內的油位及壓力表讀數,當油位到達液位控制器6最下端的浮子608時,由于浮子608的密度比柴油小,浮子608逐漸浮起頂住擋座607,浮子608的邊緣與擋座607形成密封。此時油箱7內所形成的背壓達到預定要求,油槍4開關關閉,油槍4斷油,實現自動加油關閉。油泵3輸出的油通過溢流安全閥2返回油罐車油箱1,防止過載造成發動機熄火。由于浮子608的內壁與導管610之間有縫隙,油液會通過此縫隙經過擋座607和底座606的孔進入殼體613內腔,隨著柴油緩慢進入內腔,殼體614內的三個浮子向上移動,直至閥芯603頂住閥座602,兩者通過件第一密封圈613密封,此時所形成的背壓逐漸減小,直至自行消失,此時壓力表讀數降為零,從而實現自動無壓加油。液位下降后閥芯603與閥座606脫離,各個浮子恢復原位,液位控制器恢復初始狀態。?
所述的液位控制器由頂蓋、閥座、閥芯、第一墊片、導桿、底座、擋座、浮子、第一擋圈、導管、第二擋圈、第二墊片、第一密封圈、殼體、第二密封圈、空氣濾清器、彈墊和螺釘組成。?
導桿由四段不同直徑實心桿構成,從上往下,第一段直徑最細,第二段和第四段次之,第三段最粗,第四段下端有一擋圈槽。底座與導桿?四段上端連接,其中間有一孔,四周有四個通槽,為防止底座下落其孔與導桿之間為緊配合或用軸用擋圈將其定位。第一墊片、第二墊片中間孔直徑不同,浮子為不銹鋼通孔浮球,浮子的數量為四個。閥芯底端有一深盲孔,外徑粗細不等,粗端為錐面,錐面上有密封圈槽,第一密封圈在密封槽內。將閥芯與一浮子連接。導桿上端依次連接第二墊片、浮子、第二墊片、浮子、第一墊片、帶有閥芯的浮子,保證三個浮子能上下活動靈活自如。殼體上端為內螺紋,往下有一段止口,下端外面為外螺紋,內徑上有擋圈槽,將與導桿上連接的一組零件一并從殼體底部放入殼體內部,三個浮球在殼體內部,用第二擋圈與底座連接。擋座中間有一通孔,周邊有六個通孔,下端為錐面,上端有一止口,將止口端通過導桿下端與殼體連接。導管、浮子、第二墊片、第一擋圈依次與導桿下端連接,保證浮球在導管上上下活動靈活自如。閥座內徑不同,下端直徑大,上端直徑小且為錐孔,外徑上有一密封圈槽,將第二密封圈與閥座外徑密封槽連接,將其一并與殼體上端的止口處連接。頂蓋下端為外螺紋,上端有四個螺紋孔,將頂蓋與殼體上端用螺紋連接,然后將空氣濾清器用螺釘、彈墊與頂蓋連接在一起。殼體下端與需加油的油箱用螺紋連接。?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中國石油集團東方地球物理勘探有限責任公司,未經中國石油集團東方地球物理勘探有限責任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220565526.0/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一種新型充絨管
- 下一篇:一種污水采集樣品放置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