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一種高端智能變頻控制電路有效
| 申請號: | 201220554140.X | 申請日: | 2012-10-26 |
| 公開(公告)號: | CN202998005U | 公開(公告)日: | 2013-06-12 |
| 發明(設計)人: | 苑曉蕾;金雷;牟進勇;張世炎;陳俊;劉素艷;索維 | 申請(專利權)人: | 天津津伯儀表技術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H02P27/04 | 分類號: | H02P27/04 |
| 代理公司: | 天津中環專利商標代理有限公司 12105 | 代理人: | 胡京生 |
| 地址: | 300384 天津市濱海*** | 國省代碼: | 天津;12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高端 智能 變頻 控制電路 | ||
1.一種高端智能變頻控制電路,其特征在于:包括電源電路、單片機及外圍電路、相序檢測電路、信號模數轉換電路、反饋數模轉換電路、傳感器模數轉換電路、遠程手動控制及行程限制和驅動部分電路,所述單片機及外圍電路分別與電源電路、相序檢測電路、信號模數轉換電路、反饋數模轉換電路、傳感器模數轉換電路、遠程手動控制及行程限制和驅動部分電路連接,所述電源電路與相序檢測電路連接;
所述電源電路連接關系為:變壓器B1的初級線圈同名端1接電源U,變壓器B1的初級線圈異名端2接電源V,變壓器B1次級線圈同名端的7接硅整流橋D1的交流輸入端2,變壓器B1的次級線圈異名端的8端接硅整流橋D1的交流輸入端4,變壓器B1的次級線圈同名端11接硅整流橋D2的交流輸入端2,變壓器B1的初級線圈異名端12、接硅整流橋D2的交流輸入端4,硅整流橋D1的直流輸出端1分別接電容C31的正極、穩壓三極管U4的1端并提供+15V電源,硅整流橋D1的直流輸出端3分別接電容C31、電容C33的負極、電容C34的一端、穩壓三極管U4的2端并接地GND,穩壓三極管U4的3端接電容C33的正極、電容C34的另一端并提供+5V電源;硅整流橋D2的直流輸出端1分別接電容C32的正極、穩壓三極管U5的1端,硅整流橋D2的直流輸出端3分別接電容C32、電容C35的負極、電容C36的一端、穩壓三極管U5的2端并接地AGND,穩壓三極管U5的3端接電容C35的正極、電容C36的另一端并提供+5V電源;
所述單片機及外圍電路連接關系為,電阻R11的一端和二極管D11的K極接正電源,電阻R11的另一端和二極管D11的A極和電容C17的一端接單片機U1的復位輸入引腳RESET端,電容C17的另一端接地;晶振Y1的一端和電容C11的一端接單片機U1的反向振蕩放大器的輸出引腳XTAL1端,電容C11的另一端接地,晶振Y1的另一端和電容C12的一端接單片機U1的反向振蕩放大器與片內時鐘操作電路的輸入引腳XTAL2端,電容C12的另一端接地;單片機U1的電源輸入引腳VCC端接電源+5V,單片機U1的A/D轉換器的電源輸入引腳AVCC端接電源+5A,單片機U1的電源地GND端接GND;電容C15的一端接單片機A/D?的模擬基準輸入引腳AREF,電容C16的一端接+5A,電容C15、電容C16的另一端接公共地AGND;電源+5V和電源+5A之間以及電源地GND和公共地AGND之間用電感L1和電感L2相連;電容C13和C14的一端接+5V電源,電容C13和C14的另一端接接電源地GND;電阻R12、R13、R14、R15的一端接+5V電源,電阻R12的另一端和J1的1腳接單片機U1的57腳PF4端口,電阻R13的另一端和J1的3腳接單片機U1的55腳PF6端口,電阻R14的另一端和J1的5腳接單片機U1的55腳PF5端口,電阻R15的另一端和J1的9腳接單片機及外圍電路的單片機U1的54腳PF7端口,J1的4腳和7腳接+5V電源,J1的2腳和10腳接電源地GND;
所述的相序檢測電路連接關系為:電源U相一路經過電阻R804和R807連接到檢測芯片U15的1腳,電阻R804和R807的串聯端接電阻R811的一端,電源V相一路經過電阻R805和R808連接到檢測芯片U15的2腳,電阻R805和R808的串聯端接電阻R812的一端,電源W相一路經過電阻R806和R809連接到檢測芯片U15的3腳,電阻R806和R809的串聯端接電阻R813的一端,電源U相另一路經過電阻R801和二極管D81接電容C82、電容C81的一端、二極管D84的陰極、瞬變電壓抑制二極管D85的一端、檢測芯片U15的14腳,電源V相另一路經過電阻R802、二極管D82接檢測芯片U15的14腳,電源W相另一路經過電阻R803、二極管D83接檢測芯片U15的14腳,電阻R811、電阻R812、電阻R813的另一端相接,電阻R811的另一端經過電阻R814、電阻R817接檢測芯片U15的14腳,電阻R812的另一端經過電阻R815、電阻R818接檢測芯片U15的14腳,電阻R813的另一端經過電阻R816、電阻R819接檢測芯片U15的14腳,電容C82、電容C81、瞬變電壓抑制二極管D85的另一端及二極管D84的陽極相接并分別接電容C83、電容C84、電阻R810、電阻R820的一端及電阻R813的另一端、檢測芯片U15的7腳、4腳,電容C83的另一端接檢測芯片U15的13腳,電容C84的另一端接地,檢測芯片U15的8腳、9腳分別連接到單片機及外圍電路的單片機U1的PA4和PA5端口,電阻R810另一端分別接檢測芯片U15的9腳、單片機及外圍電路的單片機U1的46腳PA5,電阻R820的另一端分別接檢測芯片U15的8腳、單片機及外圍電路的單片機U1的47腳PA4;
所述信號模數轉換電路連接關系為:A/D?轉換芯片U6的8腳VCC端接+5V電源及電容C41、電容C42、電阻R41的一端,A/D?轉換芯片U6的7腳CLK、6腳DATA、5腳CONV分別接單片機及外圍電路的單片機U1的27腳PD2端口、26腳PD1端口和25腳PD0端口,電容C41和電容C42的另一端AGND1,電阻R41的另一端接電阻R42、電容C44、電容C45的一端及穩壓芯片U7的1腳、A/D?轉換芯片U6的1腳VREF,電阻R42的另一端接電阻R43的一端及穩壓芯片U7的8腳,電阻R43、電容C44、電容C45的另一端接穩壓芯片U7的2腳、3腳、6腳、7腳及AGND1,給定反饋信號接口P4的1腳與瞬態抑制二極管D41的一端和二極管D42的陽極相連,二極管D42的陰極與運算放大器U8B的8腳、線性光耦U9的2腳、穩壓二極管D43的陰極和電容C47的一端相連,給定反饋信號接口P4的2腳與瞬態抑制二極管D41的另一端、電阻R46、電阻R47的一端相連,電阻R46的另一端與線性光耦U9的3腳、電阻R48的一端、運算放大器U8B的4腳、三極管Q1的集電極、穩壓二極管D43的陽極和電容C47的另一端相連,電阻R47的另一端與線性光耦U9B的4腳、運算放大器U8B的5腳相連,電阻R48的另一端與運算放大器U8B的6腳及電容C48的一端相連,電容R48的另一端與運算放大器U8B的7腳和三極管Q1的基極相連,三極管Q1的發射極經過電阻R49接在線性光耦U9A的1腳,線性光耦U9C的6腳接運算放大器U8A的2腳及電阻R45、電容C46的一端,線性光耦U9C的5腳和運算放大器U8A的3腳接AGND1,電阻R45和電容C46的另一端接在運算放大器U8的1腳、電阻R44的一端,電阻R44的另一端接轉換芯片U6的2腳IN+及電容C43的一端,電容C43的另一端接A/D?轉換芯片U6的3腳IN-、4腳GND及AGND1;
所述反饋數模轉換電路連接關系為:D/A數模轉換芯片U10的1腳DIN、2腳SCLK和3腳CS分別接單片機及外圍電路的單片機U1的51腳PA0、50腳PA1和49腳,D/A數模轉換芯片U10的8腳VCC接電阻R51的一端及電源+5V,D/A數模轉換芯片U10的5腳接電容C51、電容C52的一端、穩壓芯片U11的2腳、3腳、6腳、7腳及AGND1,D/A數模轉換芯片U10的6腳接電容C51、電容C52、電阻R51的另一端及穩壓芯片U11的1腳、8腳、AGND1,電感L4接在GND和AGND1之間,電容C56接在電源+5V和AGND1之間,D/A數模轉換芯片U10的輸出端7腳經過電阻R25接電容C53的一端、運算放大器U12B的6腳和線性光耦U13的3腳,線性光耦U13的4腳、運算放大器U12B的5腳、4腳和三極管Q2的集電極均接在AGND1上,運算放大器U12B的7腳、電容C53的另一端、三極管Q2的基極相連,三極管Q2的發射極接在線性光耦U13的1腳,線性光耦U13的2腳經過電阻R53接在+5電源上,二極管D52的陽極、三極管Q5的集電極、三極管Q3的集電極和電阻R54的一端接信號模數轉換電路的給定反饋信號接口P4的3腳,二極管D52的陰極接穩壓二極管D53的陰極和瞬態穩壓二極管D54的1腳,穩壓二極管D53的陽極、瞬態穩壓二極管D54的2腳、電阻R58及電阻R59的一端接電路的給定反饋信號接口P4的4腳,電阻R58的另一端與線性光耦U13的5腳和運算放大器U12A的3腳相連,電阻R59的另一端接線性光耦U13的6腳、運算放大器U12A的4腳、、三極管Q4的發射極及電阻R57、電阻R56、電阻R55、電容C54的一端,電阻R57的另一端與運算放大器U12A的2腳及電容C55的一端相連,運算放大器U12A的1腳、電容C55的另一端和三極管Q5的基極相連,運算放大器U12A的8腳與電容C54的另一端、穩壓二極管D51的陰極及三極管Q3的發射極相連,三極管Q5的發射極與電阻R56的另一端相連,穩壓二極管D51的陽極與三極管Q4的基極和電阻R55的另一端相連,電阻R54的另一端與三極管Q3的基極和三極管Q4的集電極相連;
所述位置傳感器模數轉換電路連接關系為:A/D?轉換芯片U3的8腳VCC端接+5A,位置傳感器接口P2的1腳接A/D?轉換芯片U3的1腳VREF端,P2的2腳接電容C25、電容C26、A/D?轉換芯片U3的2腳IN+端,P2的3腳接電阻R24的一端,電阻R24的另一端接電容C25、電容C26、電感L3的一端及A/D?轉換芯片U3的3腳IN-、4腳GND端,電感L3的另一端接地GND,A/D?轉換芯片U3的7腳CLK、6腳DATA、5腳CONV分別接單片機及外圍電路的單片機U1的32腳PD7、31腳PD6和30腳PD5,電容C21和電容C22接在+5A電源和AGND1之間,電阻R21的一端接+5A電源,電阻R21的另一端接穩壓芯片U2的1腳、電阻R22、電容C23、電容C24的一端并接在A/D?轉換芯片U3的1腳VREF,電阻R22的另一端和電阻R23的一端一同連接在穩壓芯片U2的8腳,電阻R23的另一端接穩壓芯片U2的2腳、3腳、6腳、7腳及電容C23、電容C24的另一端及AGND1;
所述遠程手動控制、行程限制和驅動部分電路連接關系為:接口P6為行程限位和熱保護接口,接口P6的4腳接+15V,接口P6的3腳經過電阻R702接光耦O1的1腳,接口P6的2腳經過電阻R704接光耦O2的1腳,接口P6的1腳經過電阻R706接光耦O3的1腳;接口P7為遠程手動控制接口,接口P7的5腳接+15,接口P7的4腳經過電阻R710接光耦O5的1腳,接口P7的3腳經過電阻R712接光耦O6的1腳,接口P7的2腳經過電阻R714接光耦O7的1腳,接口P7的1腳經過電阻R708接光耦O4的1腳;光耦O1、光耦O2、光耦O3、光耦O4、光耦O5、光耦O6、光耦O7的2腳均接IGND,光耦O1、光耦O2、光耦O3、光耦O4、光耦O5、光耦O6、光耦O7的3腳均接GND?,IGND和GND之間用電感L7連接,電源+5V分別經過電阻R701、電阻R703、電阻R705、電阻R707、電阻R709、電阻R711、電阻R713、電阻R715、電阻R716接在光耦O1、光耦O2、光耦O3、光耦O4、光耦O5、光耦O6、光耦O7、光耦O8、光耦O9的4腳上再分別接在單片機及外圍電路的單片機41腳PC6、40腳PC5、39腳PC4、38腳PC3、37腳PC2、36腳PC1、35腳PC0、46腳PA5、47腳PA4端口上;驅動部分的驅動信號由單片機及外圍電路的單片機17腳PB7和16腳PB6端口輸出經過電阻R718和電阻R720分別接在光耦O10和腳O11的1腳上,光耦O10和腳O11的2腳均接GND,接口P8為變頻器驅動端口,接口P8的1腳為驅動端提供高電位V+分別經過電阻R717和電阻R719接在光耦O10和光耦O11的4腳上,同時光耦O10的4腳接在接口P8的3腳上作為開信號,光耦O11的4腳接在接口P8的2腳上作為關信號,光耦O10和O11的3腳均接接口P8的6腳作為驅動信號的公共端,接口P8的4腳和5腳作為串口通訊端與單片機U1相連,單片機通過串口通訊端對變頻器進行調速控制;
高電位V+分別經過電阻R721和電阻R724接在光耦O12的1腳和光耦O13的4腳,光耦O13的4腳與接口P8的4腳相連,電源+5V分別經過電阻R722和R723接在光耦O12的4腳和光耦O13的1腳,光耦O12的2腳與接口P8的5腳相連,光耦O12的3腳接GND,光耦O12的4腳與單片機U1的45腳PA6端口相連,光耦O13的2腳與單片機U1的44腳PA7端口相連,光耦O13的3腳與接口P8的6腳相連。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天津津伯儀表技術有限公司,未經天津津伯儀表技術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220554140.X/1.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用于鉆井絞車的皮帶排線系統
- 下一篇:鉆井絞車的絲杠排繩系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