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一種含磷廢水中和反應裝置有效
| 申請號: | 201220546900.2 | 申請日: | 2012-10-24 |
| 公開(公告)號: | CN202898098U | 公開(公告)日: | 2013-04-24 |
| 發明(設計)人: | 何浩明;楊毅;周志武;趙建勇;李志堅;饒軼晟 | 申請(專利權)人: | 甕福(集團)有限責任公司 |
| 主分類號: | C02F1/66 | 分類號: | C02F1/66 |
| 代理公司: | 貴陽中工知識產權代理事務所 52106 | 代理人: | 李劍 |
| 地址: | 550002 貴州省貴*** | 國省代碼: | 貴州;52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廢水 中和 反應 裝置 | ||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磷肥行業中含磷廢水的回收利用處理裝置,尤其涉及一種含磷廢水處理的中和反應裝置。
背景技術
現目前高濃度含磷、氟酸性廢水的處理過程中,多采用二級石灰酸堿中和法進行處理,有的采用新技術回收廢水中的磷制取飼料級磷酸氫鈣;但不管怎樣處理都需要反應槽。?原有的廢水處理反應裝置所需反應槽的體積大,雖然反應槽內裝有攪拌裝置,但是使反應溶液充分混合反應需要較長時間,若企業的磷、氟酸性廢水量大,就需建造多個造成反應槽,這樣占地面積大,造成生產過程的維護也比較麻煩。
發明內容
針對現有技術的不足之處,本實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種含磷廢水中和反應裝置,以確保反應溶液充分混合,提高廢水處理率,減少反應槽的數量。
本實用新型采用的技術方案:一種含磷廢水中和反應裝置,包括反應槽,在反應槽的進口聯接接觸器,所述接觸器本體上具有進口A和進口B,在接觸器內具有溶液流動通道,在溶液流動通道內豎直方向設置有多對隔板,其中任意一對隔板都由上隔板和下隔板組成,在上隔板和下隔板表面具有凹槽,在上隔板的的凹槽底部還設置有通孔,上隔板的的凹槽正對下隔板凹槽,上隔板一側接通進口A通道,下隔板一側接通進口B通道,在接觸器溶液流動通道的尾部設置有出料口,出料口接通反應槽。
上隔板的的凹槽底部設置通孔的直徑為4—8毫米。
采用上述裝置,接觸器的進口B流入含磷、氟酸性廢水,含磷、氟酸性廢水流向接觸器的下隔板凹槽內,接觸器的進口A流入二氧化硅和氯化鈉混合液,混合液流向接觸器的上隔板凹槽內,并從上隔板凹槽內底部的通孔滴入下隔板凹槽內的含磷、氟酸性廢水中,從而增大了物料之間的接觸面,使其充分混合反應,這樣就減少了在反應槽的攪拌時間,相對提高廢水處理率,可以有效減少反應槽數量。
經過多次試驗,本實用新型單位時間的廢水處理量是原有攪拌槽廢水處理量的三倍。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結構示意圖;
圖2為接觸器的內部結構示意圖;
附圖中:1接觸器???2反應槽????3進口A???4進口B???5進口A通道????6進口B通道????7溶液流動通道????8上隔板???9下隔板。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說明。
如圖、1圖2所示,在反應槽2的進口聯接接觸器1,所述接觸器1本體上具有進口A3和進口B4,在接觸器1內具有溶液流動通道7,在溶液流動通道7內豎直方向設置有多對隔板,其中任意一對隔板都由上隔板8和下隔板9組成,在上隔板8和下隔板9表面具有凹槽,在上隔板8的的凹槽底部還設置有通孔,通孔的直徑為5毫米,上隔板8的的凹槽正對下隔板9凹槽,在上隔板8和下隔板9上設置凹槽是保證進入接觸器1的溶液能均勻分配在上隔板8和下隔板9上,有利于反應溶液的充分混合,因為接觸器1在安裝時不能保證絕對水平,此外,接觸器1工作一定時間后由于周圍電機的震動也會產生傾斜,若上隔板8和下隔板9沿反應溶液流動方向的橫向產生傾斜,由于凹槽的作用,反應溶液還能均勻分布于上隔板8和下隔板9的凹槽內,此外,安裝時,上隔板8和下隔板9的反應溶液進入端的水平位置略高于反應溶液流出端的水平位置,這樣有利于反應溶液往反應槽2方向流動,上隔板8和下隔板9沿反應溶液流動方向傾斜的角度控制在3°—5°較合適。在上隔板8一側接通進口A通道5,工作過程中進口A通道5內裝滿二氧化硅和氯化鈉混合液,下隔板9一側接通進口B通道6,工作過程中進口B通道6內裝滿含磷、氟酸性廢水,在接觸器1溶液流動通道7的尾部設置有出料口,出料口接通反應槽2,這樣反應溶液流入反應槽2后所需較短攪拌時間,便能完成化學反應。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甕福(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未經甕福(集團)有限責任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220546900.2/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