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換熱器及其集流管有效
| 申請號: | 201220526882.1 | 申請日: | 2012-10-15 |
| 公開(公告)號: | CN202902982U | 公開(公告)日: | 2013-04-24 |
| 發明(設計)人: | 王艷紅;董洪洲;李艷星 | 申請(專利權)人: | 三花控股集團有限公司;丹佛斯公司 |
| 主分類號: | F28F9/02 | 分類號: | F28F9/02 |
| 代理公司: | 北京集佳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11227 | 代理人: | 羅滿;魏曉波 |
| 地址: | 312500 浙*** | 國省代碼: | 浙江;33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換熱器 及其 流管 | ||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換熱技術領域,特別涉及一種換熱器及其集流管。
背景技術
請參考圖1,圖1為一種典型的換熱器結構示意圖。
換熱器包括集流管11和換熱管13,若干換熱管13插裝于兩集流管11之間,形成換熱管排,集流管11上設有供換熱管13插入的插槽12,換熱管13之間設有翅片12,以加強換熱效果,圖中僅示出一集流管11。
換熱器在用作蒸發器或者熱泵換熱器時表面會產生冷凝水,冷凝水的聚集會影響換熱器的正常工作,為此往往將用作蒸發器或者熱泵換熱器的換熱器集流管11水平放置,如圖1所示,則冷凝水可以沿換熱管13向下流動,流經集流管11并落入設置于集流管11下方的接水盤中,達到將冷凝水排出的目的。
但上述方案仍存在下述問題:當冷凝水流至集流管11處并自集流管11的上部流至中下部的時,冷凝水會匯集于集流管11的中下部,存在冷凝水不能及時排出的問題,特別是集流管11的底部。雖然可以將換熱器上靠近底部的翅片12的密度降低,以減少翅片12對冷凝水的吸附力,或者將翅片12傾斜放置,加快冷凝水向集流管11流去的速度,但是依然會在底部集流管11處出現涌流現象,此時,如果風速較大,匯集的冷凝水會被吹離接水盤,接觸到風機罩、地板等金屬表面,加速腐蝕,嚴重影響了換熱器的性能。此外,當換熱器內制冷劑溫度低于冰點的情況下,如果冷凝水不能及時排出,集流管11底部會出現結冰現象,結冰層不斷堆積,將進一步影響冷凝水的排出,嚴重影響了換熱器的換熱效果,更為嚴重時,可能因冰層的膨脹導致換熱器機械變形,甚至損壞。
有鑒于此,如何使換熱器上流至集流管的冷凝水能夠快速排出,是本領域技術人員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
實用新型內容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的目的為提供一種集流管,該集流管設有引流脊,引流脊能夠使流至集流管的冷凝水快速地排出。本實用新型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種包括上述集流管的換熱器。
為達到本實用新型的第一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集流管,所述集流管的外周具有沿其軸向延伸的引流脊,以便流至所述集流管的冷凝水沿所述引流脊的側壁向下流動至所述引流脊的脊頂處并排出,且所述引流脊側壁的曲率小于所述集流管外周的曲率。
優選地,所述引流脊兩側壁的根部分別自所述集流管中部或上部的兩側延伸并相接于所述集流管的下方形成所述引流脊的脊頂。
優選地,所述引流脊的兩側壁均為平面狀。
優選地,所述引流脊兩側壁的夾角α滿足30°≤α≤60°。
優選地,所述引流脊的脊頂的橫截面為V形,或梯形,或弧形。
優選地,所述引流脊的兩側壁相對于所述集流管的徑向對稱設置。
優選地,所述引流脊和所述集流管為切割形成的整體式結構。
優選地,所述引流脊的軸向長度不大于所述集流管的軸向長度。
優選地,所述引流脊具有軸向通孔。
本實用新型所提供的集流管中設有引流脊,且引流脊側壁的曲率小于集流管外周的曲率,則降低了冷凝水的粘性力,增大了重力在冷凝水運動方向的分力,加速了冷凝水向下流的速度,使得流向集流管的冷凝水能夠迅速及時地排出,解決了冷凝水在集流管中下部積聚而出現飛水、結冰導致換熱器機械變形等問題。
為達到本實用新型的另一目的,本實用新型還提供一種換熱器,包括至少兩根集流管和插裝于所述集流管之間的換熱管,所述集流管為上述任一項所述的集流管。由于上述集流管具有上述技術效果,具有該集流管的換熱器也具有相同技術效果。
附圖說明
圖1為一種典型的換熱器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所提供換熱器一種具體實施方式的結構示意圖;
圖3為圖2中集流管的結構示意圖;
圖4為圖3的A-A向剖視圖;
圖5為圖2中集流管的立體結構示意圖;
圖6為圖4中集流管與圖1中集流管橫截面的對比示意圖;
圖6-1為圖6中第一高度處水滴受力分析對比圖;
圖6-2為圖6中第二高度處水滴受力分析對比圖;
圖6-3為圖6中第三高度處水滴受力分析對比圖;
圖6-4為圖6中第四高度處水滴受力分析對比圖;
圖6-5為圖6中第五高度處水滴受力分析對比圖;
圖7為冷凝水流至圖2中集流管的引流脊并排出的結構示意圖;
圖8為冷凝水流至圖1中集流管并排出的結構示意圖。
圖9為圖4中引流脊脊頂處的結構示意圖。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三花控股集團有限公司;丹佛斯公司,未經三花控股集團有限公司;丹佛斯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220526882.1/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