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射流泵供液制冷系統有效
| 申請號: | 201220516515.3 | 申請日: | 2012-10-10 |
| 公開(公告)號: | CN202902712U | 公開(公告)日: | 2013-04-24 |
| 發明(設計)人: | 萬金慶;宋立堯;卞華;張丹丹;姚志勇;龐文燕;陳青云 | 申請(專利權)人: | 上海海洋大學 |
| 主分類號: | F25B43/00 | 分類號: | F25B43/00 |
| 代理公司: | 上海卓陽知識產權代理事務所(普通合伙) 31262 | 代理人: | 金重慶 |
| 地址: | 201306 上海市*** | 國省代碼: | 上海;3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射流 泵供液 制冷系統 | ||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制冷系統,具體地說,是可用于空調、制冷和低溫等技術領域的射流泵節流供液制冷系統。
背景技術
蒸汽壓縮制冷循環,主要是由壓縮機、冷凝器、節流元件和蒸發器構成,其中廣泛使用的節流元件主要有毛細管、熱力膨脹閥;對于蒸發器的倍量供液,主要是應用液泵(一般是離心泵),消耗電能使節流后的液體制冷劑壓力升高,再供給蒸發器。
為利用制冷劑節流過程的膨脹功,射流泵(噴射器)的研究越來越多,主要集中于利用膨脹功提升進入壓縮機制冷劑汽體的壓力。1983年,Lorentzen,?G在文獻《Throttling?the?internal?haemorrhage?of?the?refrigeration?process》Proceedings?of?the?Institute?of?Refrigeration?80,?39-47.提出了利用制冷劑的膨脹功實現蒸發器的倍量供液(見圖1)。其結構是:射流泵出口直接和蒸發器入口連接,雖然倍量供液提高了蒸發器的換熱效率,但是也使射流泵內制冷劑兩相流中的汽體進入了蒸發器,即增加了制冷劑在蒸發器中的流動阻力,又浪費了這部分汽體在射流泵內獲得的膨脹功。
中國專利文獻CN201209970Y公開了用于船舶高、低溫冷庫的制冷循環系統,除具有壓縮機、冷凝器、高溫冷庫、低溫冷庫、調節閥外,還包括:射流泵、氣液分離器,所述的冷凝器經所述調節閥與所述射流泵入口相連,所述高溫冷庫上部與所述氣液分離器相連,所述高溫冷庫下部經節流閥與所述低溫冷庫相連。但是關于一種可用于空調、制冷和低溫等技術領域的射流泵節流供液制冷系統目前還未見報道。
發明內容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射流泵供液制冷系統。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采取的技術方案是:射流泵供液制冷系統,包括壓縮機、冷凝器、射流泵、蒸發器和汽液分離循環桶,所述的射流泵供液制冷系統還包括汽液分離供液桶,所述的汽液分離供液桶,使來自射流泵內制冷劑兩相流中的汽體,經壓縮機中間吸汽口返回壓縮機,使來自射流泵內制冷劑兩相流中的液體進入蒸發器;所述的壓縮機的出口與冷凝器的入口連接,所述的冷凝器的出口與射流泵中的噴嘴入口連接,所述的射流泵的吸入口與汽液分離循環桶的液體出口連接,射流泵的排出口與汽液分離供液桶入口連接,所述的汽液分離供液桶的汽體出口與壓縮機的中間吸氣口連接,汽液分離供液桶的液體出口與蒸發器入口連接,所述蒸發器的出口與汽液分離循環桶的入口連接,所述汽液分離循環桶的汽體出口與壓縮機的入口連接。
所述的壓縮機為不設有中間吸氣口的壓縮機,所述的汽液分離供液桶汽體出口經閥門與汽液分離循環桶的汽體出口管連接,之后再與壓縮機的入口連接。
本實用新型優點在于:
1、本實用新型的射流泵節流供液制冷系統中安裝有汽液分離供液桶,能夠及時將來自射流泵內制冷劑兩相流中的汽體返回壓縮機,一方面避免了制冷劑汽體所獲得的膨脹功的浪費,另一方面避免了蒸發器的兩相流供液,降低了制冷劑在蒸發器中的流動阻力,使蒸發器換熱面積得到充分利用,提高了換熱效率;
2、本實用新型的射流泵節流供液制冷系統,結構簡單,易于推廣應用,可以用于各種形式的空調、制冷和低溫系統,達到節能目的。
附圖說明
附圖1是現有技術的射流泵供液制冷系統的示意圖。
附圖2是本實用新型的射流泵供液制冷系統的示意圖。
附圖3是本實用新型的射流泵供液制冷系統(壓縮機無中間吸汽口)的示意圖。
附圖4是本實用新型的射流泵供液制冷系統的制冷循環壓焓圖。
附圖5是本實用新型的射流泵供液制冷系統(壓縮機無中間吸汽口)的制冷循環壓焓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實施例并參照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描述。
附圖中涉及的附圖標記和組成部分如下所示:
1.?壓縮機???????????2.?汽液分離循環桶
3.?蒸發器???????????4.?汽液分離供液桶
5.?射流泵???????????6.?冷凝器
7.閥門
實施例1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上海海洋大學,未經上海海洋大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220516515.3/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一種降低煙氣氮含量的系統
- 下一篇:夾心屋面板連接構造





